当工人损坏产品时,赔偿责任的确定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以下是具体的赔偿原则和方式:

非主观故意情况下的赔偿

如果工人损坏产品并非出于主观故意,那么他们不需要承担全价赔偿责任。

按照相关规定,赔偿金额通常为该产品价值的20%,且这一金额不得超过员工当月工资的20%。

若扣除赔偿后员工的剩余工资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主观故意或重大过失情况下的赔偿

若工人损坏产品是出于故意或重大过失,则需承担更重的赔偿责任。

赔偿范围可能包括物品的修复费用或无法修复时的市场价值。

用人单位可以依据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员工赔偿经济损失,赔偿金额可从员工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部分不得超过员工当月工资的20%。

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内部规章制度

企业内部可能还有相关规章制度对赔偿作出具体规定,如按一定比例从工资中扣除赔偿款。

这些规定需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且需确保员工赔偿后的剩余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协商解决与法律途径

若员工对赔偿数额有异议,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

协商不成时,员工可通过劳动仲裁等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刑事责任

如果工人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将依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包括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综上所述,工人损坏产品的赔偿责任主要依据具体情况判断,非主观故意情况下按比例赔偿,主观故意或重大过失情况下需承担更重的赔偿责任,且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内部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