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入伏,说明季节进入了一年中天气最炎热的时段,而今年似乎比往年更加酷热一些,还没入伏,大江南北就都已经创下了持续40度高热天气的纪录。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那么何为“伏”呢?“三伏天”又有哪些民风习俗呢?面对如此炎热的三伏天,我们大家又该如何保养好自己的身体健康呢?

传统文化习俗“三伏”中的“伏”,所表示的意思是,季节到了入伏之后,阴气受阳气的逼迫,只能藏伏在地下,当然也是指由于天气实在太热,人只宜伏着不动,而不宜过分活动的意思。而入伏,就是指进入“三伏天”的意思了。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每年的三伏天大致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左右,分别在小暑、大暑和立秋3个节气的前后。三伏天气候的显著特点是:气温高、雨量多、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

因为三伏天除了天气十分炎热和气压非常低之外,大多吹的是东南风,把来自东南沿海的大量水汽带上了内陆,所以雨量既大又多,空气潮湿,从而造成三伏天期间,湿度非常大,显得十分闷热,让人具有极不舒适的感觉。为了有效地应对不舒服的三伏天,从古到今人们流传下了许多民风习俗,用来调节和保养身体,从而达到顺利度过三伏天和养生保健的目的。

在我国的北方有这样一句俗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众所皆知,三伏天由于天气太热,胃口就不好,为了保护好身体健康,人们就想方设法给自己做些好吃的。尤其是在三伏天吃面,更是历史悠久,深受人们的喜爱。因为面条是可以根据各自的不同喜好,做成各式各样的口味来的,再加上用新小麦磨成的面粉煮成的面条和面汤,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来上两大碗,发出一身汗后,是可以驱湿抗病健体的。

在我国中部的江苏省徐州,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三伏天节日,称之为“伏羊节”。每年入伏之后,这里的人们就开始大吃羊肉,大喝羊肉汤,据说最多的时候,这个城市一天会吃掉好几万只羊哩,而且这一节日历史非常悠久,这一风俗习惯甚至可以追溯到遥远的上古时代。在当地有句俗语“只要伏羊一碗汤,无需医家开药方”。在徐州人认为,三伏天吃伏羊肉,喝羊肉汤,可以用来以热治热,发汗去湿排毒,从而起到强身健体的养生效果和作用的。

在我国华中、华南的不少地区,比如湖北、江西等省份,则流传有这样的民间俗语:“三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因为三伏天时天气热,出汗多,胃口差,所以身体消耗较大,适当地补一补就显得很有必要了。而鸡肉的营养比较丰富,鸡汤的味道又比较鲜美可口,再加上一点䓤姜、枸杞红枣等调配料,不仅可以一饱口福,而且具有开胃祛湿和强身健体的功效。

除了吃喝以外,“三伏贴”也是流传已久的一种重要的民风习俗。据相关的中医理论,三伏天是一年中人的气血最旺盛的时段,使用“三伏贴”冬病夏治,用来医疗一些寒症疾病,效果更好。据说不仅能调节身体的阴阳调和,还能防止旧疾复发或缓解症状。另外,民间还有“六月六,晒不够”和“六月里,晒龙衣”的说法。三伏天的气温最高,日照强度大时间长,在这个季节里,选个大晴天,越热越要“晒伏”,把储藏日久已经返潮的被子、衣服、鞋子等等该晒的衣物,统统放在太阳下面曝晒,以去潮、祛湿、除霉、防虫。

总之,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而且气温高,气压低,雨量大,风速小,空气显得潮湿闷人,很容易让人中暑,且食纳较差,休息不好,尤其是身体较弱的人,正这个季节,还往往会疰夏(即苦夏)。所以,必务要尽量减少活动量,避免长时间日照,多喝水,给自己多做一些可口好吃的,注意防暑,保证睡眠,一定要注重保健养生,平安健康才好。大家以为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