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俗语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每年自进入农历腊月,就拉开了欢庆春节的序幕。扫尘、祭祖、放爆竹、除夕守岁、贴春联、拜年等活动是流传千年的春节传统习俗,小编今天要介绍的是春联,贴春联也是我国春节传统习俗必不可少的一项仪式,每到大年三十,家家户户贴对联、贴年画、挂灯笼,春联也给春节喜庆的气氛增添一份鲜艳的色彩。

春联也称“对联”、“楹联”,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春联源于桃符,桃符上的门神是古人用来驱鬼辟邪的,门神和舂联配套使用。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副春联是在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桃符材质一直是桃木,直至宋代,桃符材质却由桃木板改成纸张,叫“春贴纸”。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赵翼《咳余从考》引明末清初陈尚古《簪云楼杂说》:“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始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观赏,而且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清朝和民国初年是春联的极盛时期,宫廷、衙门、坛庙观堂贴出属对工整、措辞讲究的春联,多是体现出歌圣颂德、典丽繁缛,,有“官样文章殿体书”的风格和特色。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春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形式上的成双成对,两联彼此相“对”,内容照应,紧密相连。春联是中国诗词文化的精华浓缩,春联通过运用大量的引用、联想、反衬、对比、直白、渲染等手法,大量春联充满了诗情画意,如“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春联在字数上,上下联字数要相等,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在词组词性上,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如“丹凤呈祥龙献瑞,红梅贺岁杏迎春”;在结构上,上下联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如“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花永开”;上下联平仄上,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代的春联颜色,红色不是唯一色,另外有黄色、白色、绿色等,据民俗专家考证,普通百姓家春节用红纸写,庙宇要用黄纸写春联。如果守孝,第一年要用白纸写,第二年要用绿纸写,第三年要用黄纸写,守孝满三年后才能恢复正常,用红纸写。清代的王府宗室一律悬挂的是白纸春联外加红边蓝边,宫廷的春联采用白色,在沈阳故宫还保存着许多幅清代春联,每到新春佳节时期会拿出来悬挂。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春联还能代表着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追求。春联所表达的是期盼祝愿、纳福呈祥,其基调是健康向上、热烈喜庆。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国家以及人民诚挚的祝福、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除夕贴春联的时候,也有一些讲究,两联不要贴反了,根据格律规定,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普通话三声、四声)结尾,下联则是平声字(普通话一声、二声)结尾。大门上的福字必须正贴,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所贴的福字,须郑重不阿,端庄大方,箱柜上的福字要倒贴,倒贴福字,把福气纳进去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