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填川”---老四川寻根

叶落归根,寻根问祖是受过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的人的特有情结。四川历史上历经磨难,是一个出了名的移民省份。对于整个中国来说,古代最出名的移民集散地有八个,而对于四川人来讲,好似就一个-----麻城县孝感乡,然后零星提及“山西大槐树”,其他六处几乎无人知晓。

若遇老四川(含现在重庆),十之七八称自已祖先来自“麻城县孝感乡”。老四川很多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县志或族谱有“来自麻城孝感乡”或“来自孝感”的文字。改革开放后,很多家族开始根据原来的老族谱或碑记重修新谱。对于自已家族来自何方的表述大多沿用之前说法,但也有个别家族利用现代方便的交通及信息等优势,四处寻根,然后在原族谱的基础上做了更具体的说明,甚至对个别不确定或者不实内容做了更改。

老四川真有十之七八来自“麻城县孝感乡”吗?显然不是,麻城县孝感乡本是偏僻之地,历来战事不断,人口数量有限,仅一乡之民怎能填完四川!

第一次元末明初填四川时,弘治《黄州府志》及康熙《麻城县志》数据显示,明洪武24年(1391年)麻城县总人口未超过13万,作为四乡之一(当时麻城县共分四乡)的孝感乡可移民的土著估计也就两三万人。

第二次明末清初填四川时,当时的黄安县(此时的孝感乡早已归属黄安县)和麻城县经历多年战乱,人口骤减。据《古今图书集成黄州府户口考》载“康熙四年(1665年)黄州康熙四年(1665)黄州府实在人丁94428丁(不含妇女,16岁以下未成年人和60岁以上老人),其中麻城县10605丁。康熙十一年(1672)并康熙二十一年(1682),奉文编审新增19丁。”当时的黄州府可是辖有黄安、麻城等八县及蕲州。由此看来此时孝感乡(当时名义上的孝感乡早已消失)地域上可移之民估计也就四五千人。

不管是明初时的两三万,还是清初时的四五千,焉能“插占”全川,成为移民主流。


以下我们来重点了解一下与“湖广填川”有关的地名。

麻城县孝感乡和孝感县

和身边很多朋友交流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大家一会儿说来自麻城县孝感乡,一会儿来自孝感县。麻麻杂杂,糊糊涂涂,不知道两者是指同一地方还是有所不同。搜索发现,原来这两个地名几乎完全没有关系。

麻城县孝感乡

明初,麻城县设太平、仙居、亭川、孝感四乡。

麻城明初地图

成化八年(1472年),孝感乡并入仙居乡。

成化八年麻城地图

嘉庆四十二年(1563年),麻城县划出太平、仙居两乡所属的姜家畈(现红安县县城所在地)等20里甲,与黄冈县的中和乡的12里甲、黄陂县的滠源乡的8里甲新建黄安县,建县时总人口79068人。(至此原来孝感乡所属地域大部分划归黄安县,小部分留在麻城县)

1931年12月,黄安县改名红安县。

1937年,红安县改名黄安县。

1952年9月,黄安县改为红安县(目前属湖北省黄冈市

麻城县孝感乡作为建置和地名仅在明代存在105年。

【麻城县孝感乡(明初)---麻城县仙居乡(1472年)---黄安县(1563年)--红安县(1931年)】

孝感县

南北朝时期,宋孝武帝王(刘骏)孝建元年(454年),析安陆县东境置孝昌县。

五代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后唐庄宗为避其皇祖李国昌之名讳,改“孝昌县”为“孝感县”(取董永,孟宗行孝感动天地之义)。

洪武九年(1376年)降德安府为州,孝感此时为德安州地。

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孝感县,隶湖广布政司德安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成立湖北省孝感行政区专员公署。

1966年9月,孝感县改名为东风县。

1969年2月,恢复孝感县名。

1983年9月,撤孝感县设县级孝感市,隶属孝感行政公署。

1993年4月,撤孝感地区,设地级孝感市。原县级孝感市南部设立孝南区,北部设立孝昌县(目前属湖北省孝感市)。

【孝昌县(454年建县)---孝感县(924年)---东风县(1966年)---孝感县(1969年)---县级孝感市(1983年)--孝昌县和孝南区(1993年)】


麻城县孝感乡和孝感县均处于今湖北地域,从来没有从属关系,仅是相邻。除1949年后的一小段时间,两地同属湖北孝感行政区专员公署管,其他时间没有交集。


为何老四川喜欢说来自“麻城县孝感乡”

,历史上发生的两次大规模“湖广填四川”均与麻城县孝感乡有关。

第一次发生在元末明初,元至正十七年(1357)湖北随州明玉珍参加义师"红巾军",克重庆,5年后称帝,国号夏,建元天统。其部下几乎全是湖广人,尤以黄州府麻城县人为最。

第二次发生在明末清初,清初先有张献忠等为乱四川,后因蜀地反抗清军入川,一直和清军打打杀杀几十年,直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才完全平定全蜀,这期间反抗愈烈,杀戮越惨。空无人迹的四川需要充实,于是顺治六年(1649年)朝庭颁布《垦荒令》。顺治十四年(1657)户部颁布《垦荒劝惩则例》。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制定《入籍四川例》,故填川之民有“奉旨入蜀”之说。规模浩大的移民运动差不多到1743年左右才结束。差不多七十年的时间里,麻城,黄安两县及周边地区均有大量人口入川。

在此不得不专门说一下张献忠的“新营”.据清徐鼐《小腆纪年卷》记载,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4月,张献忠攻进麻城,一次征兵五万七千余人,别立“新营”入川征战,后大部军籍改民籍,兵败后,其将士也隐姓埋名,定居四川繁衍后代。

这两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参与的麻城县孝感乡民应该不少,且影响深远。很多族谱中具体写明来自麻城县某乡某小地名的多属此类。

,麻城县孝感乡也是“湖广填四川”的中转站,部分移民后辈把中转站误为祖籍所在地。

不管是元末明初,还是明末清初,麻城始终战乱不断,自身人口数量下降比较厉害。麻城人讲“湖广填四川”之时,必然会想到“江西填湖广”。因为麻城孝感乡人除了少量土著,其他多是江西等地移民而来(很多族谱及县志有这方面的记载)。这些江西移民而来的有些定居下来繁衍后代,有些只是匆匆过客,很快向新的地方转移。

这些匆匆过客的后辈们有些在族谱中标明移民中转路线,肯定还有部分移民后辈把移民中转站当成了祖籍所在地。

,来自孝感县的误为麻城县孝感乡。

老四川的族谱中有称来自“麻城县孝感乡某地”的,也有“湖北孝感”这种模糊表述的。孝感县与黄安县(原麻城孝感乡所在地)相距不远,孝感县甚至更靠近四川。湖广移民迁徙路线分水路和陆路,而陆路正好经过孝感县。明玉珍和张献忠是两次“湖广填四川”的关键人物,他们与孝感县有交集,有大量孝感县人追随他们。这部分移民的后辈在文化、信息、交通尚不发达的年代,很容易误以为祖籍地是麻城县孝感乡。

《孝南区志(1990-2008)》有份1996年全区的流动人口数据统计,该年全区流动人口54191人,本地流出48592人,其中已婚流出人员的流向和数量:武汉市(湖北省会城市)11625人,四川8041人,上海6045人,广州4522人。。。。。。由此可见就是到了现代,四川也是湖北孝感县人外出工作、经商、嫁娶、求学的重要选择方向,何况两次大移民时的陆路正好途经此地。

成都市双流县中和镇东顺园场口石氏族谱记载“祖先在湖广填四川时,从湖北省孝感乡(今孝感市),举家迁徙至此,靠木材经营为业,遂成中和一大旺族,现在已有三千余人之多。”在当前还把孝感乡和孝感市混为一谈实属不应该啊。

由此可见两次大移民活动有很多孝感县人参与其中,因都有“孝感”二字,那时估计也没多少人注意到孝感县和孝感乡的区别吧,其后辈们误以为来自麻城县孝感乡就再正常不过了。


,来自麻城县孝感乡周边的乡邻甚至整个湖广(主要包括现湖北湖南两省)的移民,也可能误为麻城县孝感乡。

与两次重大移民活动相关的战争均与麻城县孝感乡有关,但战争及后期的移民参与者绝不仅限孝感乡这么一个小乡村,一定会带动周边县乡参与其中。作为移民中心的麻城孝感乡在移民心中极有影响力。在普遍没什么文化,经济条件又不怎么好的情况下,往往三四代后才开始立碑,十多代后才开始修谱(现在看到的很多族谱是清晚期或民国时候的)。如果移民第一代没有明确的文字记录自己的故乡,完全靠口口相传,难免在几百年后误以为自己祖先来自麻城县孝感乡。

,迫于某种压力冒籍麻城县孝感乡。

元末明初及明末清初,四川土著所剩无几,反倒大规模的麻城孝感乡移民们在各地的势力很大。在农耕社会,宗族势力及同乡势力对社会的影响极大。那些非湖广地区移民甚至个别土著们,为优化自己的生存环境而冒籍孝感乡也就情有可原了。民国《南溪县志》就有记载:“(孝感乡)人众势强,土民或他兵冒籍以自求庇”。

无论从数据还是政治事件分析, 我觉得在两次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运动中,均以麻城县孝感乡为中心,两广为主流,辐射江西、广西、广东、福建等省。现在老四川十之七八的“来自麻城县孝感乡”确有夸大之嫌。


川人如何寻根

寻根要有据,也要有法,网上介绍了很多关于如何寻根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在此无需多说。针对老四川寻根,我有几点建议:

, 利用已有的碑记,族谱。

虽然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原碑记和族谱中有不全面甚至不实的地方,但它们仍是寻根过程中最最重要的依据。

看碑记和族谱,不仅只看自己这个小地盘的,一旦确定祖源大方向,还要参考目标地的宗谱,目前在网上可以购买或浏览到当地的《X氏宗谱》的内容。

很多祖源地的家谱会记载某支因何去何地,何时回来拜过祖。如《鄂澴青石桥胡氏宗谱》(明嘉靖10年本,清历代续修,民国元年重修):“元末刘福通之乱,孝邑子弟从军入蜀”,洪武4年,三世“思贵公因讼入川”,迁四川简州。又如《澴东孙氏族谱》(光绪11年本):(康熙朝三世三房)爱川迁川。谱载嘉庆年有南江后人回籍事,“。

, 锁定大方向,逐一对比。

比如四川某支石姓原族谱记载源自孝感,个人觉得顺序可以如下:红安县七里坪及八里湾镇等---孝昌县丰山镇周巷镇等---麻城县靠近红安县石姓聚居乡镇---孝南区所属的一些乡镇。除了可以在网上联系,在湖北工作的族人,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 亲自去这些地方拜访一下。

如果以上四处均无收获,事情将变得复杂,湖北其他地区,湖南,江西,广东等南方诸省都将成为可能。真如这般,事情只能暂时缓一缓了,等待其他时机的出现。

, 利用现代高科技。

目前寻根所用方法多是通过大量走访,大量阅读史料等,随着科技的发展,基因检测今后必然会成为寻根问祖的重要辅助工具。

由于不同人种,不同民族之间的DNA存在结构化的频率差异。男性的Y染色体在世代传递中严格遵守父系遗传法则,具有同一父系祖先的男性携带着相同或相似的染色体类型。通过这个方法寻找祖源,从科学的角度看应该行得通。

目前市面上已有通过血液或唾液等检测基因的公司,收费也不高。但毕竟这项科技开展还不久,数据积累不够,技术可能还不够成熟。随时科技的发展,相信要不了多久,通过基因检测寻根会在家族录根大业中发挥巨大作用。唯一的不足之处是少了原始寻根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