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原名《杂说四》,《马说》是后人命的名。

这篇文章我们都很熟悉,初中语文的重点篇目,常考的考点,人人都背过。小时候背它多为应付考试,如今重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些话,才明白韩愈这是道出了古今多少人的辛酸和无奈啊。

韩愈十九岁开始参加科考,皇天不负有心人,考了4次总算考上了,终于有了做官的资格了,然后接着考,考什么呢?博学宏词科,要通过这个考试才能分得到官做。韩愈又考了3次,次次名落孙山。前前后后7次大考,这是多少年过去了啊,十九岁的青年估计快三十岁了吧。不要说心中匡民济世的伟大理想,就是安身立命生存下去都难啊!

《马说》就写于这段失落至极的时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i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si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i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喂千里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所以像喂养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它就是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驾驭它,不能因其本性而加以驾驭;喂养它,不能满足它发挥神骏本色所需要的食物;听到它鸣叫,不能理解它的意思;却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好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好马吗?还是人们真的不认识好马呢?



韩愈自比千里马,天下贤才都是千里马,科举制度和负责科考的官员,就是伯乐。庸夫伯乐多,真才伯乐少,爱财伯乐多,惜才伯乐少,如同《龙说》里的云产生于龙的依附关系,千里马的识别也依附于伯乐的火眼金睛,韩愈认识到这些本质而不可破,这才是他心中最深的愤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