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郑州,别名商城,河南省省会,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隶属华东地区。地处华北平原南部、黄河下游,居河南省中部偏北,东接开封市,西依洛阳市,南与许昌市、平顶山市接壤,北隔黄河与新乡市、焦作市相望,介于东经112°42′-114°14′、北纬34°16′-34°58′之间。郑州市总面积744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88.07万。市花是月季,市树是法桐。邮政编码是450000,郑州方言为中原官话郑开片。

郑州下辖6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5个县级市,市政府驻中原区中原西路233号,六个区为中原区,二七区,管城区,金水区,上街区,惠济区,一个县为中牟县,五个县级市为巩义市,新密市,新郑市,登封市,荥阳市。,全市东西长135-143公里,南北宽70-78公里。郑州市境内有大小河流124条,流域面积较大的河流有29条,分属于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市境内发现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6种。

上古时期,属九州中的豫州之地。帝舜封禹于阳城(今登封)建立诸侯国夏国,为夏伯。后迁都于阳翟(今禹州)。商朝第十任君主,仲丁即位元年,都城亳(今商丘)遭遇河决之害,遂将国都自亳(今商丘)西迁于嚣(亦作隞;今郑州商城),商朝自此开始迁都。西周,武王将其弟叔鲜封于管(今郑州市区)建立管国。东周时,新政作为一个重要都邑崛起,成为郑州的政治中心,春秋初年,郑国迁都于新郑,国势强盛。公元前375年,韩灭郑,迁都新郑,直到秦朝一统,新郑作为郑韩国都长达500年。秦朝时,秦置颍川郡,郑州属颍川郡。东汉时期,刘邦占领洛阳后,改三川郡为河南郡,将新郑划入河南郡。东汉时期,改河南郡为河南尹,东汉后,管邑之名被管城代替,属中牟县。魏晋南北朝时期,郑州地区战乱不断,郑州地区的行政建置变化较大,加之魏晋后改郡县二级制为州、郡、县三级制,使这一时期的建置变化更为复杂。北魏一统北方之后,置北豫州,州治武牢(今荣阳县汜水镇),并于公元493年将蒙旧县城(今古荥镇)迁至大索城(今荥阳老城)。魏天平元年(534年),在北豫州下置广武、荥阳、成皋三郡,三郡共辖荥阳、成皋、京等11县。北周灭北齐后,将北豫州改为荥州,州治成皋。这一时期,管城(今郑州市管城区)一直隶属于中牟县。隋朝时期,将荥州改为郑州,郑州作为州一级行政区名称,开始用指于今郑州地区,开皇十六年(596年),隋改郑州为管州,州治自成皋移至管城,管城也于是年从中牟分出单独为县。隋大业二年(606年),管州复称郑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进兵据武牢,平王世充,将郑州一分为二,密县、荥阳等5县归郑州,州治武牢。贞观元年(627年),又废管州及须水县,属县复入郑州.五代时期,郑州辖管城、新郑、荥阳等7县,后梁时将阳武划归开封府,后晋时将中牟划归开封府。管城作为郑州地区的政治中心,至唐代开元年(713-741年)以后,达到了经济鼎盛时期。北宋时期,公元960年,北宋朝建立,定都东京开封府,郑州属京畿路。崇宁四年(1105年),改开封府为京畿路,并于京畿四面置四辅郡,郑州为西辅,此后,郑州作为宋代四辅郡之一,处于重要的地位,“西辅”也一度成为郑州的别称。元初将新郑县划归郑州,郑州属汴梁路。清承明制实行省、府(直隶州)、县三制,郑州在清代曾两次升为直隶州,郑州被称作“火车拉来的城市”,清末朝廷大臣盛宣怀勘察卢汉铁路时,将郑州站辟为甲等,直接影响了郑州近现代的发展进程。辛亥革命后,河南省行政区划分为4道、9府、1直隶厅、5直隶州、5散州和106县。郑州直隶州归属于开归陈许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3月18日,河南省国民政府析郑县城区置郑州市。民国二十年(1931年)1月13日撤销郑州市,仍为郑县。1948年10月郑州解放后,在郑县城区设立郑州市,直属河南省领导。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政府由开封迁往郑州,郑州市从此成为河南省省会。

郑州市是河南省重要的教育基地,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原工学院等等高等院校都坐落在郑州。

郑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境内历史人文景观众多,有世界文化遗产2项;有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中岳嵩山以及“天下第一刹”少林寺;有中国海内外华人同拜的轩辕黄帝故里;有母亲河畔的黄河风景胜区;有中国最早的天文观星台;有最古老的道教庙宇之一中岳庙;有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和全国五大庄园之一的康百万庄园;有北宋皇陵前古拙质朴的石像;有北魏石窟寺内最美的飞天;有“月是故乡明”的杜甫故里;有画像与壁画公美的飞虎亭汉墓;还有峡谷飞瀑环翠峪和风光旖旎的雁鸣湖等众多旅游胜地。

新郑莲藕,小相菊花,大隗牛肉,中牟西瓜,中牟大白蒜,黄河柿子,郑州樱桃沟樱桃,重阳花糕,新郑大枣等等都是郑州的特产。
人文始祖的黄帝,上古隐士许由,郑国名相子产,道家名师列子,法家大成者韩非子,农民领袖陈胜,艺苑大家郑虔,诗圣杜甫,一代诗杰白居易,《营造法式》作者李诫等等很多历史名人都是出自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