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甘宁蒙三省(区)交界地带,素有“一脚踏三省”之说,县名寓“景象繁荣、国泰民安”之意。东濒黄河与靖远县、平川区相望,南与白银区、皋兰县、永登县搭界,西与天祝藏族自治县、古浪县毗邻,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接壤。景泰是历史厚重的人文之乡。景泰是黄河上游重要的农业灌溉区。景泰是甘肃省重要的工业基地。景泰是西部旅游胜地和影视拍摄基地。#甘肃#

历史沿革
景泰县历史悠久。张家台等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为证,早在45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夏、商、西周时期辖属西戎(西羌)。春秋、战国、秦、西汉早时期辖属月氏、匈奴右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出兵河西击败匈奴,黄河以西入汉版图,为武威郡辖地。元鼎二年(前115),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北线经靖远、平川渡黄河到景泰,直抵武威。
元鼎六年(前111),景泰境内置媪围县,景泰建县之始。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景泰境内大芦塘、小芦塘、五佛寺、一条山、锁罕堡等地隶靖虏卫,红水、永泰、宽沟、镇虏等地属临洮府;二十七年(1599),修筑长城(边墙),从索桥至古浪泗水长约400里,创建大芦塘堡、小芦塘堡、红水堡、三眼井堡;三十五年(1607),修红水新边墙,在红水南筑永泰城,又南100里筑镇虏堡。
清乾隆四年(1739),于红水、永泰、宽沟、镇虏(正路)等地适中之宽沟设县丞一员,领宽沟、永泰、红水、正路四堡;二十三年(1758),宽沟县丞移驻红水堡,始称“红水分县”。道光元年(1821),红水分县县址复移宽沟。民国早期辖属甘肃省兰山道。1913年“红水分县”改为“红水县”,县丞改称县知事。1933年成立“景泰县”,寓意“景象繁荣,国泰民安”,归甘肃省直辖至1949年,县治迁芦塘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景泰县先后辖属武威专区、张掖专区、定西专区、皋兰县(期间国务院撤销景泰县建制,1961年11月恢复,同年12月划归白银市),1963年10月后划归武威专区,1985年5月景泰县复归白银市管辖(白银市恢复建市)至今。1978年县治所由芦阳迁至一条山。丰富的人文历史底蕴孕育了“坚韧不拔、敢为人先、务实担当、开放创新”的“景泰精神”。

行政区划
中华民国2年(1913),原红水分县改升为红水县,下辖5个区:一区,设宽沟,辖宽沟、单墩、疃庄、毛家湾等地;二区,设寺滩,辖永泰、寺滩、曾家庄等地;三区,设红水,辖红水堡、白墩子、三眼井等地;四区,设大安,辖崇家涝坝、福禄水、大安等地;五区,设正路,辖正路堡、黄崖等地。
民国22年(1933),成立景泰县。区域包括原红水县与靖远县黄河西北的大芦塘、小芦塘、五佛、锁罕堡、老龙湾、一条山等地。县辖4个区(芦阳、五佛、永泰、大安)。民国30年(1941),原4个区改为4个乡。
1942年,由大安和芦阳析置中泉乡,原五佛乡改名为千佛乡。全县辖5乡,43保,368甲。芦阳乡辖10保,111甲。永泰乡辖10保,86甲。大安乡辖8保,57甲。千佛乡辖7保,60甲。中泉乡辖8保,54甲。

1949年9月,景泰县获得解放,诞生了景泰县人民政府。全县辖5个区公署,22个乡。一区(治所芦阳,为丙等区),辖响水、芦阳、一条山、锁罕堡(兴泉)4乡。二区(治所永泰,后迁寺滩,为丙等区),辖喜集水、永泰、宽沟、寺滩、红水5乡。三区(治所老湾,为丁等区),辖兴水、西湾、泰和、七合4乡。四区(治所大安,为丁等区),辖大安、红岘、石井、正路4乡。五区(治所脑泉,为丁等区),辖脑泉、龙湾、常水、三水、南华5乡。
1950年,改区公署为区公所。1952年,增设第六区(治所喜集水,后迁兴泉),辖兴泉、寿鹿、永泰、喜集、大安5乡。四区治所由大安迁往拉牌(原柱子拉牌)。乡政府增为27个。新增设的乡是:一区大水乡;二区白墩乡;三区的西湾乡分为西源、老湾两乡;四区长川乡;六区寿鹿乡。11月19日将锁罕乡改为兴泉乡天.
1953年,新增米山、东关、瞳庄、昌林、金坪、翠柳、双墩、青阳乡。将大水乡和芦阳乡合并为芦阳乡。泰和乡与七合乡合并为泰和乡。至此全县共6区,33乡。响水、米山、条山、芦阳、东关乡属一区。疃庄、宽沟、寺滩、红水、白墩、昌林乡属二区。兴水、泰和、西源、老湾、金坪、翠柳乡属三区。红岘、长川、石井、正路、双墩乡属四区。脑泉、龙湾、常水、三水、南华、青阳乡属五区。兴泉、喜集、大安、寿鹿、永泰乡属六区。
1953年4月,永登县的蒿沟乡之石圈沟、白茨水两村划归景泰县第二区,属寺滩乡。1954年底,第四区治所由柱子拉牌迁往正路。

1955年,区由序数命名改为地名命名。改为芦阳、临河、昌林、丰乐、中泉、兴泉6个区。10月撤区并乡,将全县33个乡合并为18个。东关、芦阳、米山、条山并为芦阳乡;红水、昌林、白墩并为红水乡;宽沟、瞳庄并为宽沟乡;常水、龙湾并为常湾乡;老湾、西源、泰和、兴水并为临河乡;金坪并入翠柳乡;双墩、正路并为正路乡;青阳、三水并为三水乡;撤销寿鹿乡,所属并入.永泰乡和兴泉乡;红岘、长川并为红岘乡。晌水、寺滩、石井、脑泉、南华、喜集、大安乡未变。
1956年,改芦阳乡为芦阳镇。增设条山、白墩、兴水、长川乡,将常湾乡分为龙湾、常水乡。4月24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靖远县北山乡的西番窑(三合)、曾家湾、尾泉等地划归景泰,成立建设乡,治所西番窑。至此全县所属为1镇24乡。10月18日又批准将皋兰县大横乡的白坡村划归景泰县南华乡,由于该村群众不同意,南华乡未予接管。12月撤销临河乡,成立西湾乡。
1958年3月8日省人民委员会通知,将“营盘水、干塘子、一碗泉移交给中卫县”。是年4月4日,国务院决定“撤销景泰县,并入皋兰县”。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实行政社合一。原景泰县境内成立了芦阳、黄河、永泰、喜泉、红水、正路、中泉7个人民公社。
1958年12月20日,国务院决定撤销皋兰县,归属白银市管辖。1959年,在一条山地区由白银市筹建“甘肃省国营一条山农牧场”。
1960年2月,条山大队划归甘肃省国营一条山农牧场。1961年,白墩子大队的大圪垯和红嘴子小队划归国营一条山农牧场。
1961年10月,将原景泰境内7个人民公社调整为14个。
1961年11月15日,国务院决定恢复景泰县,将皋兰县武川公社和国营条山农牧场划归景泰县,11月底又将武川公社划入白银市。
1962年,增设白墩公社。全县辖芦阳、响水、五佛、冬青、红水、白墩、寺滩、宽沟、永泰、喜泉、大安、正路、红岘、中泉、三水15个人民公社,1个国营农牧场。
1963年,将条山大队、白墩子大队的大圪垯和红嘴子小队从国营条山农牧场划出,重归原公社管辖。
1965年,将15个公社合并为7个公社:五佛、冬青并为五佛;响水、芦阳并为芦阳;永泰、宽沟、寺滩并为寺滩;大安、喜泉并为喜泉;红岘、正路并为正路;三水、中泉并为中泉;红水、白墩并为红水。
1968年3月,成立景泰县革命委员会,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称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3月29日,寺滩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更名为红旗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4月8日,五佛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更名为向阳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70年,国营条山农牧场由景泰县划归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十六团。
1971年,‘恢复寺滩、五佛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原名。
1980年,随着县城搬迁和向景电一期灌区大规模移民,成立一条山镇、杨庄公社、八道泉公社。一条山镇为县城驻地。杨庄公社辖龚家湾(芦阳公社移民)、长城(中泉公社移民)、新建和黑嘴子(正路公社移民)、杨庄(五佛公社移民)。八道泉公社辖寺滩公社移民和毗连的三眼井大队。恢复大安公社。全县所属为1镇,10社。
1982年11月,将杨庄公社更名为草窝滩公社。
1984年,政社分设,公社改为乡,原公社所辖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原大队所辖的生产队改名为村民小组。乡设经济联合委员会。1985年6月6日,省民政厅批复芦阳乡改为芦阳镇。

1987年2月,县政府决定将五佛乡的马鞍山行政村,划归芦阳镇管理。全县辖一条山镇、芦阳镇、五佛乡、红水乡、草窝滩乡、八道泉乡、喜泉乡、中泉乡、大安乡、正路乡、寺滩乡,共计2镇9乡,139个村民委员会,711个村民小组。
1990年12月15日,省民政厅批准景泰县二期灌区(原红水乡所属地区)划为漫水滩(驻地漫水滩)、四个山(驻地四个山)、红水(驻地红沙岘)、白墩子(驻地三个山)4乡。
1991年后,在红水乡组建12个村,四个山乡组建21个村,漫水滩乡组建16个村,共组建49个村民委员会。
2000年6月,经甘肃省民政厅批准〔甘民边复(2000)13号〕,撤销白墩子乡设上沙沃镇,驻地由三个山村迁至上沙窝村,改“窝”为“沃”,名为“上沙沃镇”。意在变沙窝为沃土。2000年底,全县共有11个乡,3个镇,187个村民委员会,8个居民委员会。

2005年01月6日,景泰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大安乡,并入喜泉镇;撤销红水乡,并入四个山镇,合并后的四个山镇更名为红水镇,镇政府驻地设在泰安村;撤销八道泉乡,将该乡的段家井、王庄、榆树、边外等四个村并入上沙沃镇;将该乡的青城、清泉、八道泉、猎虎山、常丰、丰泉、青石墩等七个村并入草窝滩镇。

2014年,甘肃省民政厅批复同意:撤销正路乡、中泉乡,设立正路镇、中泉镇。
2019年全县辖8镇3乡(一条山镇、芦阳镇、上沙沃镇、草窝滩镇、喜泉镇、正路镇、红水镇、中泉镇、漫水滩乡、五佛乡、寺滩乡),135个行政村,14个社区。
2021年景泰县下辖8镇、3乡:一条山镇、芦阳镇、上沙沃镇、喜泉镇、草窝滩镇、红水镇、中泉镇、正路镇、寺滩乡、五佛乡、漫水滩乡,135个行政村、15个社区,县政府驻一条山镇。

2023年全县总面积5485平方公里,辖8镇3乡,135个行政村、15个社区,总人口23.7万人,常住人口19.69万人,有25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