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岩在柯山脚下,柯山之“柯”来源于柯亭。柯系指常绿乔木,树枝,斧柄。古人建驿亭,因陋就简,以树枝为柱为梁,以青竹为壁为椽,以茅草为瓦为顶,越语称“柯”亭,柯山由柯亭得名。柯山原为一个青石山,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柯山的秀丽和丰富的岩石资源。在汉之后的魏、蜀、吴三国时期,数以百计的采石工聚集于此,柯山,成了采石山。历史更替,四百年间,近二十代石工不断开凿采石,偌大一座柯山,竟被挖去半座。这也许是天意所在,在被挖去半座石山的区域中,竟留下两“柱”孤岩,浑然兀立。这一奇异的石景,令后来的石工们为之动容,为之心惊。从此,大规模开采柯山石的局面消失了。石景的突现,使柯岩成为一个响亮的名字,柯山之名渐渐地为柯岩所替代了。这就是柯岩的来历。在众石景中,最让人心动的便是所谓的“云骨”。然而,在民间却有传说这云骨与巨人防风氏有关。
公元一百四十年,会稽郡太守马臻率领十万民工开凿镜湖,劈山治水。这天,马太守正在思忖用何处石料筑堤造湖,忽有监工来报,说是在湖塘工地上挖出一根罕见的巨骨。马太宋连忙赶去,但见那巨骨却似人的脚骨,却又比一般人的脚骨要大上几倍。
马太守想,当年越国筑城时,曾挖掘出一根巨骨,长有七尺,后经孔夫子鉴定,认定为巨人防风化的脚骨。眼前这根巨骨莫非是防风氏的另一只脚骨?太守用尺一量,果然长有七尺。
防风氏何许人也?据传,他是远古防风国(今浙江德清下渚湖一带)的创始人,又称汪芒氏,传说为今天汪姓的始祖。防风氏生活在夏商之前的尧舜禹时代,当时,他是一个部落的首领,身高三丈三,一步能跨百米,年轻时,他曾跟随大禹的父亲鲧治水,足迹踏遍九州,后又跟随大禹治水,可谓劳苦功高。待到治平九州洪水,防风氏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返归故国禺山,却见家乡父老乡亲依然受着洪涝之灾,不禁老泪纵横,仰天长叹:“吾为治平天下洪水,却无暇顾及治理国家的洪水,惭愧啊惭愧!”于是,防风氏率领众乡亲,以年迈之躯又开始筑堤开渠,治理水患。正在这时,大禹召天下诸侯会聚苗山(又名茅山),庆功行赏,计议立国大计。但等防风氏和乡亲们筑好堤坝,匆匆赶到苗山,已经晚了三天。大禹十分生气,以为防风氏居功自傲,目无法纪,便叫他跪地向诸候们道歉,以免受国法惩治。哪知这防风氏是一位性格倔强的硬汉,他说:“大王,夏朝初开,法制刚立,为保国法威严,老夫愿受国法惩治。”大禹问刑吏:“防风氏该当何罪?”刑吏答:“斩首!”大禹含泪道:“那就成全了他吧!”于是,刑吏们绑着防风氏去斩首。无奈防风氏身子太高,行刑的刀子哪里够得着他的颈项,刑吏便叫防风氏跪下受刑。防风氏说,“老夫为国捐躯,只能站着受刑。”于是,大禹命人用泥土垒起一个高高的刑台,让防风氏站在刑台下,刑吏站在刑台上,这才将防风氏的首级斩去……
马太守想到这里,忘情地用双手轻抚那巨骨,喃喃道:“千古功罪,谁人评说?待到镜湖开凿成功,我一定在这十里湖塘边盖一座‘七尺庙‘,以慰英魂,昭示后人……”
话音未落,但见那巨骨忽地化为一团青云烟,袅袅升腾,悠然北去。正在开凿镜湖的石工见此情景,便奋力朝那青云追去。追啊,追啊,一直追到柯山顶上,再也找不到那青云的踪影。石工们山上山下寻觅间,却偶然发现,这柯山之石质地坚硬,正是造湖筑堤的理想石材。于是立即禀报太守应允,采石造湖。
千万民工,奋战数年,眼看镜湖就要造好,而柯山的优质青石也采去了大半,空旷的平地上,只剩下巍巍然矗立着的一柱孤岩,石工们却再也采不动它了。马太守闻讯赶来,站在孤岩前凝目许久,突然发现,这柱孤岩不是很像那天巨骨化成的云烟吗?于是,太守说道:“云亦有魂,既已化骨,就留着它吧!”
后来,石工们就在这柱奇岩壁上刻下两个字:“云骨”,以纪念捐躯不忘治水的巨人防风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