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出国留学,在交通发达的现代,是很常见的事情。可是,在大唐盛世,中国却是吸引留学生的国度。当时,在长安有太多太多的外国遣唐留学生。在这些留学生中,有一个人可谓是最牛"外国人",不仅在中国高中进士,连李白、王维这样的大诗人,都把他当作铁哥们。那,他究竟是谁呢?

阿倍仲麻吕远赴大唐学习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阿倍仲麻吕,汉名为晁衡,是唐玄宗时期留学大唐的遣唐留学生之一。阿倍仲麻吕出生于奈良的一个贵族之家,家世良好。他的父亲是当时日本的中务大辅。如此良好的家世,给了阿倍仲麻吕接受当时新兴文化——汉文化的机会,因此阿倍仲麻吕早早就对汉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这也为他日后赴唐学习埋下了基础。

公元716年,日本经过大化改革,国力得到提升,亟待更好的发展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而同一时期的大唐,是唐玄宗执政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巅峰,经济繁荣,文化丰富,大唐之名,经过之前历代君主的努力,早已远近闻名。于是,为了学习先进的文化制度,日本决定派遣一批遣唐留学生,赴唐学习汉文化。而阿倍仲麻吕,有幸被选中了,于是这个喜欢汉文化的19岁少年,终于远赴重洋,跟随日本第八次遣唐队伍,来到了大唐的国度都长安。在途中,他还结识了之后相交一生的好友——吉备真备。

带了大唐以后,大唐皇帝接待了他们一行人,之后就安排他们一行遣唐留学生,进入中国的各个学校学习。当时,阿倍仲麻吕被唐玄宗安排到了中国的顶级学府——国子监。这在古代,是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和顶尖学子,才有机会进入的学府。更重要的是,这个学府,不仅有最尊贵的学生,最厉害的学生,还有最顶尖的老师,实在是当时大唐最顶级的学校装备。了解到这一点的阿倍仲麻吕,在国子监非常努力地学习。跟着国子监的学生们,一起学习中国古典的典籍文化,比如《礼记》《左传》《礼仪》《诗经》等等汉学经典丛书。

阿倍仲麻吕高中进士
进入到国子监学习的其他遣唐留学生,和国子监的本国学生一样,也是需要接受测试的,甚至大唐允许他们参加中国的科举考试。当时,是唐玄宗时期,科举制在隋代就已经被隋炀帝确立,唐代改进后,已经十分完备。而阿倍仲麻吕,在学业结束后,就大胆参加了中国的科举考试。

科举,在中国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它的难度很大,要求考生对本国的政治非常了解,还要攻于诗文。就连中国本国内从小耳濡目染一直学习文化的考生,考中进士的人也是少之又少。要不然,范进中举后,也不会颇有些"鸡犬升天"的意味,所有人都去巴结他。可是,对中国本国人来说都这么难的科举制,阿倍仲麻吕,不仅参加了,更牛的是,他一次就高中进士!在这么高难度的考试中,一次就蟾宫折桂,不得不让人感叹他的厉害!

之后,阿倍仲麻吕还在中国担任了官职,做了洛阳司经校书,负责典籍整理。这也意味着,阿倍仲麻吕在结束学业后,没有随着遣唐使使团归国,而是选择留在了中国,史书上评价他这一行为时,说他仰慕汉文化、喜爱大唐的风华,这才没有归国。甚至,阿布藏麻吕还有资格,去辅佐当时大唐的太子李瑛研习学问,连唐玄宗都经常召见他,这些都足见他的汉文化学习的有多好!

阿倍仲麻吕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留在了大唐的阿倍仲麻吕,不仅为大唐的发展,付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他也收获了很多中国朋友,而他的朋友们,可谓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甚至有当时大唐最顶级的诗人:李白、王维、储光羲等等。他们结为好友,互相吟诗唱和,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

后来,阿倍藏麻吕一直留在了大唐,直到五十多岁时,因为过于思念故土,请求归国,唐玄宗感念他对中国的贡献,特意任命他为大唐驻日本的使节,任命外国人为驻外大使,这是亘古未有的事情,可见他在中国多受人们喜欢。在他56岁那年,才终于随着日本的遣唐部队踏上了归国的路途,王维还为他写诗送别,《送秘书晁监还日该国》: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但是,遣唐使船队不幸遇到了风浪,他们遇难的消息传到长安,李白还为他写了一首诗,《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后来,阿倍藏麻吕的船队侥幸躲过了风浪,重新回到了长安,之后终其一生,历任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代帝王,一直很受帝王的厚待,却没有再归国。

总结
因为阿布藏麻吕的关系,促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鉴真东渡,很大的促进了当时中日的友好交往、也很大的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他的存在,相当于文化交流民间大使,对两国来说,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