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也称为 图章,是一种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它通常由石、金属或橡胶等材料制成,在法律、商业和行政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印章是一种认证和确认的方式,用于保证文书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可以证明文件的发出和接收者的认可。
印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盛于秦汉。在古代,印章不仅用于官方文件,还用于商业合同、公告、商标等各种文件的认证。印章的制作材质多样,包括金属、木头、玉石等,印出的痕迹有的会先沾上颜料再印,有的则直接印在平面或蜡、火漆上,形成凹凸的印记。
印章的种类繁多,包括姓名章、闲章、收藏章等。在古代,官印的尺寸和形状有一定的规定,如两汉时代的官印边长约为2.2至2.4厘米,隋代的“广纳戍印”横5.3厘米、纵5.4厘米。
印章不仅是实用的文具,更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在古代,官员的印章称为玺,而普通民众的印章则称为印或章。印章的字体在秦代开始用小篆,以后历代官印都用小篆。文书盖印是文件生效的标志,因此一般诏令文书、奏疏和官府往来文书都盖有文件责任者的印章。
总之,印章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