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县,江西省上饶市下辖县,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玉山县常住人口总数为51.94万人;2022年,玉山县地区生产总值为290.2亿元,位列全市第三

唐证圣年(695年),析须江、常山、弋阳之地置玉山县以境内有怀玉山得名(具体来源如下文怀玉山综合垦殖场),隶江南道衢州。

由此看来,玉山县是江西省一个经济发达的千年古县


玉山县政区图

玉山县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高耸在西北的怀玉山,宋时就建有书院(杨亿为开山第一儒宗);朱熹、陆文安、吕东莱、汪应辰等著名学者均上山讲过学,故怀玉书院曾与江南四大书院齐名。怀玉山又是老苏区,陇首、洋塘等地曾建立过区、乡苏维埃政府。1935年1月方志敏同志率领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时,与国民党剿共部队激战于此,不幸在高竹山(陇首大队境内)被捕。

怀玉山主峰半腰有一个广为千余亩的盆地,现建有疗养院、梅花鹿场、药厂等,周围有香炉(玉玡)、云盖、金刚、罗汉、唐帽、狮子等山峰罗列;山间和山麓有八磜龙潭、灵雨岩等瀑布高挂;宋代朱熹所题“蟠龙岗”、王奕(斗山)题镌的“青天白日,古今一人、至元逸民”等大字石刻至今仍在。山上古松参天,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3.5℃,7月份平均气温23.8℃,立秋桃始熟,盛夏夜盖被。为赣东北的旅游胜山和避暑佳地。

县城老照片

与怀玉山东西对峙的三清山,是“江南第一仙峰”。玉京、玉华、玉虚三峰列坐其巅,故名三清。山上建有三清宫。相传早在晋朝,著名方士、炼丹术士葛洪即在此炼丹,今存炼丹炉、丹井遗迹。此山有56平方公里的山体,288处景物景观。三清宫周围集有自宋至清的古建古雕,有宋风雷塔、元灵济庙、明三清宫、龙虎殿、飞仙台、方士羽化坛等;山上古松如盖,苍劲傲立;天门的两棵孪生蘑菇松,婷婷玉立,犹如迎客女侍,被称为“迎客松”。

县城内原有很多古建筑,但多数在1942年被日本侵略军焚毁,现存考棚(县试院)、旌德会馆、冰溪第一楼、张家花园(鸿园)、端明书院等遗址,冰溪南岸有武安山(塔山),林木苍郁,北麓有唐相国、名画家阎立本墓地;江边有万柳洲,系明万历五年(1577年)知县周日甲率众植柳万株得名;在县城西4公里的十里山上,有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重建的文成塔,县东南吾家源的“云岩”、八都的“仙岩”均为古之游览胜地,至今仍名闻遐迩。

1832年玉山县治所

1983年政社分离前后,其辖21个公社,1个镇,5个国营农场、垦殖场,2个水库管理局,1个县办农科所。其地名来源如下:

冰溪镇

县治所在地。清乾隆四十九年版《玉山县志》古未置县,因位置险要,驻有重兵守备,地俱沙砾名沙砾镇。唐证圣年(公元695年)置玉山县,为县治,镇名依旧。宋、明改镇为街,清代分上、下、东、西、三里、七里六街。1932年以冰溪命名改称冰溪镇,清乾隆四十九年版《玉山县志》:在大王潭一带,“有冰一线,历夏不消,故名冰溪。”

建镇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较多,因战火洗劫,现仅存: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墓、古城墙(明嘉靖辛酉年建)、文成塔(始建于明万历癸巳年、清乾隆壬辰年重修)、考棚(建于清乾隆壬子年)、冰溪第一楼(清嘉庆丁丑年建)、清代末期鸿园石舫和郁达夫《冰川纪秀》中所赞誉的郭家洲等。

游击综合垦殖场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境内是革命游击区,故取名游击。建国前夕属永清乡。建国后,1950年属第七区游击乡及紫湖乡的一部分。1951年属水清区。1958年属怀玉山垦殖场,称游击分场。1982年4月从怀玉山综合垦殖场划出,成立游击垦殖场。

境内风景名胜点颇多,三清山为县内主要风景区之一,近期将开辟为旅游区。从金沙上三清山,2.9公里到吊桥、4.2公里到风门、6.5公里到三清宫、8.1公里到玉京峰,是一条游览三清山的便捷之道。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境内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之一。1932年在岭头山成立化玉区苏维埃政府,方塘、塘底等地成立了乡苏维埃政府。建国前夕,倪南山、朱农率领的皖浙赣游击支队在这一带开展了革命活动。

紫湖

以紫湖口片村命名。《林氏宗谱》清初(1644-?)安徽林姓建村在山口,以东、西浆两地为坐标,正值子午线,取名子午口,方言谐音成现名。

南宋状元,著名学者汪应辰(即汪端明)是境内汪坞地方人氏。

怀玉山综合垦殖场

垦殖场建于1957年冬,以山名命名。

怀玉山古称干越山。西晋陆机《文赋》称“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方舆志载:其山名来由有三,一说“天帝遗玉此山,山神藏焉”,故名怀玉山;一说“山有异光夜烛”,因名“辉山”;唐贾耽则谓“其山上干天际,势联北斗”,又名“玉斗山”。宋王安石题怀玉山玉光亭诗推断:“共传尺玉此埋堙,千古谁分伪与真?每向小亭风月夜,更疑山水有精神。”其认为方舆志之说颇近于荒谬,而以陆机所说较确切。怀玉山之名应由此而出。唐证圣元年(公元695年)玉山设县,县名也因山名而得

建国前夕属怀玉、樟村乡的一部分。建国后,1951年属怀玉区的(1953年为十二区)玉石、山青乡,1957年冬建立垦殖场时辖陇首、山青、游击8个分场,1970年山青分场并入陇首分场,1973年撤销陇首分场,大队归总场直辖,1982年4月游击分场分出成立游击垦殖场。

怀玉山在历史上是一座名山,自宋至清先后曾建过草堂、斗山、怀玉书院,著名学者朱熹、陆文安、吕东莱、程珙、汪应辰、王奕等上山讲过学,怀玉书院与江南四大书院齐名于世。

清末办有怀玉高等小学1所。土地革命时期,怀玉山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1931年起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工农红军在此进行过革命活动。1933年在洋塘、陇首等地建立了区、乡苏维埃政权,1935年1月方志敏遭叛徒出卖在陇首高竹山被抓。

童坊

以驻地得名。《童氏宗谱》载,南宋间(1127-1279年),上饶宝山童姓建村,继后张、姜两姓迁入,名陶阳地后三姓取名同家坊,谐音成童家坊,简称童坊。

宋末元初著名学者王奕是童坊后叶人。

少华

以境内少华山得名。以山上有少华寺得名。

七一水库管理局

“七·一”水库管理局以始建于1958年7月1日及专业性质命名。1960年3月水库竣工,成立“七·一”水库电站管理局,1962年双明公社的業梨山、石城、张源、陶家山大队划入,1968年改名“七·一”水库管理局革命委员会,1977年称“七·一”水库管理局;1981年11月棠梨山、石城、张源、陶家山大队划归少华公社。

南山

以境内的南山命名。位于中村之南,故名。

北部坪溪是三清山风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景点众多,景观奇特,已规划为旅游区。

双明

1958年由双合、端明两个高级社合并成立双名公社,取其首字,故名。

樟村

以驻地得名。唐末(?-907年)婺源县南田叶姓建村,西南山口似门,多大雁,名雁门。清中期婺源箬坦何、陈、俞三姓迁入,在村边植了很多樟树,改名为樟村。

古城

以驻地得名。明初(1368-?)肖、洪、焦、倪、谢姓从福建迁入。以地形取名孤船,演化成古城。

建国前当地是血吸虫病重疫区,患者占总人口的77.4%。太平乡从1942年至1954年的12年中,死于血吸虫病的达1,316人,绝户的有146户,出现了“棺材田”“寡妇村”。当地流传着“十六、十七到婆家,不到半年就改嫁,嫁了一嫁又一嫁,回到头来还守寡”的民谣。

建国后,建立了血防机构和公社卫生院、大队医疗站,开展了全面防治工作,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寡妇村”变成了新农村,“棺材田”变成了亩产1,500斤的丰产田。有了解这段历史的老表吗?

明嘉靖间(1522-1566年)在古城北偏东4公里处,建有屏风关城墙,由于年久失修,现仅存残迹。

四股桥

以驻地得名。县内大坞场黄姓建村在“四股桥”旁,村以桥名。

相传清嘉庆年间,这里本没有桥,每遇汛期水涨,两岸的人都苦于涉水之险。有一天,北乡大叶地方来了四位前往县城串亲的姑娘,她们经过此地时,恰遇河水上涨,四女脚小不敢过溪,便出资雇人背她们过去。谁知水急石滑,背夫跌倒水中,使一位姑娘几乎溺死,幸亏救得快,才得以生还。

后来,四姑娘在一块商量了一番,为了使其他行人过河方便,不再遇到危险,她们情愿将自己多年织麻积攒下来的一笔钱,捐献出来兴建一座石桥。消息传开,深受四女精神感动的当地群众也纷纷募捐出力参加建桥。不久,石桥果然建成了。为了使后人不忘四姑娘积善之心,匠工在桥孔内侧竖砌了两块青石碑,一块上镌“四姑桥”,另一块刻着“四股善庆桥”。

岩瑞

以驻地岩瑞洲得名。明洪武间(1368-1398年)县内坝头周姓建村于岩石山脚,以吉祥之意取名岩瑞周,后演化成现名。

林岗

公社以境内自然村林江山谐音取名。陈姓从朱家坳(今属下镇公社)迁此,已十代。

村在林江山下,村以山名。后建下林江山村,改称现名。

县种猪场

场以专业命名。建国前夕属郭寿乡。建国后,1951年属古城区郭寿乡。1954年11月始建县种猪场。1968年并入县“五·七”农场,1972年“五·七”农场改名县农场。1974年从县农场分出,恢复县种猪场。

县良种繁殖场

场系全民单位,以专业性质命名。现场境建国前夕属郭寿、马王乡。建国后,1950年始建场于今三湖公社十里山,名十里山农场。1953年移至十七都(陈家),改称十七都农场。1958年县牛奶场并入设乳牛分场,1959年改为县桑苗圃,1962年改为县农场(场部设田畈),1964年改为十七都良种场,1968年与县种猪场、县桑果牧场合并为县“五·七”农场,1972年改为县农场,1974年县种猪场分出,1975年县桑果牧场分出改县农场为县良种繁殖场。经营业务主要是:繁殖水程良种、培育桑苗和生产牛奶。

大垄垦殖场

场系全民性质,以处低丘陵的大田垄内取名。建国前夕属郭寿、白云乡。建国后,1951年属古城区白石、太平乡,1958年建场,以经营项目命名为桑果牧垦殖场(含白石、周溪两个挂钩大队)和白云寺种兔场,1968年桑果牧垦殖场与县十七都良种场、县种猪场合并为县“五.七”农场,1972年属县农场和白云寺畜牧良种繁殖场(1974年改名白云寺垦殖场),1975年从县农场分出恢复桑果牧垦殖场,1978年县林业科学研究所(属县农垦局)并入桑果牧垦殖场称茶林果分场,1981年11月白石、周溪两大队划归林岗公社,1982年初改名大垄垦殖场(白云寺星殖场并入改为分场)

横街

以驻地得名。《姜氏宗谱卷首》明洪武间(1368-1398年)姜姓从县城经界市迁此。后詹、林两姓迁入。因诸姓繁衍成墟市,古称周村墟市清代以街道横向玉玡溪而改称横街。

横街的周村墟市久负盛名,至今每逢农历8月12日还流行著名的民间“茅楂会”盛会,届时邻近各地成千上万农民携带山货纷纷聚此赶会。横街附近“峡口”为玉玡溪中游河床最窄处,经水电部门勘测设计,已列入建设规划,是装机20,000瓩的理想水电站坝址。

妼姆

以驻地附近的妼姆街命名。明初(1368-?)县内童坊后叶王姓迁此建村。因村后有一石山似笋,名石笋山相传有一年轻寡妇守节教子成材,考取功名,村人为颂扬其妇德,建庙塑像,遂改名为妼姆(《康熙字典》女有容仪,以妇道教子者)。后村庄扩大,形成街集,又称为妼姆街。

临湖

以驻地得名。明万历间(1573-1620年)福建曹、洪、张等姓建村在河边,河宽似湖,故名临江湖,简称临湖。

三湖

以境内珠湖、灵湖、莲湖得名。

十里山上的文成塔建于清乾隆壬辰年(1772年),七级,高三十米,是县内著名的古建筑之一。

县农科所

所,以专业性质命名。

建国前夕属文成乡。建国后,1050年冬建场,名十里山农场。1953年场部迁至十七都,此处改为分场,1962年与县十七都农场分开,成立县农业科学研究所。1964年改为上饶地区玉山棉种场,1073年恢复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主要任务是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示范和推广良种。建所以来,培育成水稻,甘蓝、棉花良种5个,进行了绿肥生产和改良土壤的试验。

六都

以驻地得名。明进士、广西参政夏浚故乡。《夏氏宗谱》载,宋景定间(1260-1264年),江山县夏姓迁此,名沙池清时属县内第六都,故改称现名。

下镇

以下镇街得名。以地势低平的街墟集镇得名下镇街。清中期福建吴姓、当地九都詹姓建村。

明,詹瀚(由进士累官刑部郎中)詹轼(瀚侄,由进士授行人,嘉靖初赠御史),系境内詹村(今九都外村)人氏。《通志》载,正德丁丑年(1517年)上将南巡,瀚同轼谏阻被杖,轼死杖下。嘉靖甲申年(1524年)瀚抗疏大礼,再被杖,直声益振;后肃皇赐清修直节执法之臣二匾,以褒美之;所著有《比部集》《振美堂稿》《治河奏议》。

下塘

公社以下坛、石塘两公社合并各取一字命名。

群力

公社以群力水库命名。因水库是集群众之力建成,故名。

湖村桥东3公里处有溶洞称“云岩”。岩前古碑上刻有香山居士《云岩记》,赞曰:“窍而深,缭而曲,怪石峥嵘,胪于岩中,不可胜数”。此岩“春无凄风,夏无炎热,秋无阴雨,冬无寒冽”,为境内名胜。

华村

1958年由华山、湾村两个高级社合并成立华村公社,故名。

公社驻地三都,是个人口千计的大村,为明末画家程福生(又名程梅岩)的故乡,距县城14公里。

八都

以驻地得名。是县内重要墟集之一。明初(1368-?)浙江江山县吴姓建村,名吴家。明末(?一1644)江山县宅山村毛姓迁此。清属县内第八都,改名八都。

官溪

以官溪水命名。早在五代十国之末,为避战乱,婺源清华胡氏后裔胡威迁徙到这片古木森森、人迹罕至的荒蛮之处择地建村,遁世隐居,繁衍生息,取村内形同管曲的溪水谓名“管溪”。后元朝胡氏后裔胡梦锡一举成名中了举人,遂把“管溪”易名“官溪”,以示门庭显赫,并沿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