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害人性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子里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到深山,以此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一个乞讨的老人。村子里的人都忙着上山避难,没有心思去关照他。只有村东头的一个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点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却摸着胡子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赶走。”劝说无果后,老婆婆无奈,只好撇下他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了村里,它发现村东头老婆婆的家门上,贴着大红纸,院子里灯火通明,还伴有鞭炮噼里啪啦的爆炸声。“年”兽见了,浑身颤抖,不敢往前凑。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家的门大开,只见院内有一位穿着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狼狈的逃走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贴红对联、放爆竹。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访友,道喜问好。这个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如今,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传承了千年的春节传统习俗,你还有在坚持吗?

1.洒扫除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中国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迎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把里里外外都弄干净。

2.挂年画

挂年画是中国春节特有的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新年里,将年画挂在门上或壁上。由古代贴门神演变而来,原为驱邪,后来变成烘托新年热闹气氛。

3.写春联贴门神

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宋代时,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来有利用桃木镇邪的意义,二来也表达了自己的美好心愿,装饰了门户。后来,人们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贴在门窗两边。

除了春联外,不少地方也保留着贴门神的习俗。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由于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双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的。

4.年夜饭

除夕晚上,全家老小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有相聚之意。而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粘粘的年糕,象征着新的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5.守岁

晋周《风土记》:“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的不舍,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6.穿新衣

正月初一穿新衣,是历代注重的一个过年习俗。过年了,穿新衣,不仅寓意着新的开始,也蕴含着求吉避凶的美好心愿。

7.放鞭炮

过年放鞭炮有着辞旧迎新之说,代表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向往,过年要放鞭炮也是源于“年”兽的传说。

8.压岁钱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在汉代,也叫厌胜钱,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门制作的钱币形状的避邪品。清代《燕京岁时记》中说到“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压岁钱的寓意为压崇、避邪,祝愿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健康康、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