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权县位于山西省东部边缘,太行山山脊中段,清漳河中游。北连和顺,南邻黎城、武乡,西接榆社,东与河北省邢台、武安、涉县三县市毗连。全县总面积2028平方公里(折合30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4万亩,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左权县历史文化悠久、风景名胜众多、生态环境优良、矿产资源丰富、交通区位独特、发展活力迸发。先后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县(七连冠)、全国文明县城、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中国最佳红色文化体验旅游名县、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全国百佳国税地税合作县级示范区、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试点县等多项荣誉。

历史沿革

左权县历史悠久,县城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桐峪马家坪黄龙洞出土文物,标志着4000年前我们的先人即在此繁衍生息。

夏时属冀州之域。春秋,属晋。战国时先属韩,后属赵。秦属上党郡。西汉时,属涅氏县,隶属上党郡。东汉延康元年(220)始置镣河县,治所镣阳故城,属乐平郡。

三国时属魏,隶属于乐平郡。西晋泰始元年(265)易名为镣阳县,属乐平郡。东晋十六国大乱时期,隶属变换频繁,建兴四年(316)人汉(前赵),大兴二年(319)人赵(后赵),升平二年(358)入燕(前燕),太和五年(370)入秦(前秦),太元十一年(386)入后燕,二十一年(396)入魏(北魏)。

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废镣阳县并人乡县(今武乡);孝昌二年(526)恢复县置,将“辕”改为“辽”,即辽阳县,属乐平郡;北齐天宝五年,再度并人乡县。

隋时,开皇十年(590),复置县,改名为辽山县,属并州;十六年(596),境内新置交漳县,是年始置辽州(治所辽阳故城),辖辽山、交漳二县;大业二年(606)废州,撤交漳县并入辽山县,属并州。

唐代仍为辽山县,随州治变化先后隶属于辽州、箕州、仪州、乐平郡、仪州。

五代十国时期,县置未变,后梁开平三年(909),仪州复名辽州,辽山县属辽州;十国时,辽州为北汉国十二州之一,辽山属辽州。

北宋熙宁七年(1074),废辽州,降平城、和顺二县为镇,人辽山县,隶平定军;元丰八年(1085),复置辽州,辽山属辽州。金时县置未变,辽山属辽州,隶属河东南路。

元代县置未变,辽山属辽州,隶属晋宁路。

明洪武元年(1368)裁辽山县并入辽州,隶属山西布政使司,升辽州为直隶州,辖榆社、和顺二县;清雍正九年(1731),山西恢复道制,辽州隶属冀宁道。

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州,辽州改名为辽县;民国三年(1914),隶冀宁道;民国十六年(1927)废道,直隶山西省政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辽县隶属山西省第三行政公署管辖。1939年7月,日军占据县城,辽县抗日民主政府移驻西黄漳村,隶属太行第三专区。

1941年9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以平辽公路为界划县境西北部置辽西县,县抗日政府驻蒿沟村,隶属太行三专区。

1942年5月,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反“扫荡”战斗中于县境内麻田十字岭壮烈牺牲,为纪念左权将军,是年9月经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批准,辽县易名左权县。

1943年,辽西县改属太行二专区;1945年4月,县城光复,辽西县政府迁回县城。同年11月,左权、辽西两县合并为左权县,隶属于太行二专区。

1949年1月,太行第二专区易名左权专区,同年9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撤销左权专区,左权县隶属于榆次专区。1958年10月,左权、和顺合并为和顺县。1959年6月,恢复左权县置,属山西省晋中地区。2000年10月晋中撤地建市,左权县隶属山西省晋中市。

行政区划

1950年3月,行政区划略作调整,将7个区缩编为6个,撤销第七区,原七区所辖村庄分别划归第一、三、五区。第一、二、三、四、五、六区建制不变。各区区公所驻地为:一区城关、二区石匣、三区温城、四区麻田、五区芹泉、六区拐儿。

1953年5月,遵照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划乡建乡工作指示》,农村实行区、乡、村行政管理体制。全县划为59个乡,不久减为57个乡,下辖263个行政村。

1955年,垴则沟乡划归武安县管辖。1956年,撤销区级建制,将56个乡缩编为33个。乡下辖行政村,亦称高级社,全县170个高级社(行政村)大部确定新社名,如西关称黎明社,清河店称曙光社,马厩称晋明社,熟峪称团结社,栗城称生光社,下庄称先锋社等。

1958年8月,全县33个乡缩减为29个(裁撤十里店、龙则、磨沟、小南庄4个乡)。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将29个乡组建为6个人民公社,即红旗(城关)、上游(石匣)、卫星(桐峪)、左权(麻田)、前进(芹泉)、火箭(拐儿)人民公社。各人民公社下辖若干管理区,每个管理区辖若干生产队。同年12月,撤销乡、村建制,并从红旗公社分出钢铁(寒王)、五一(堡则)两个公社,全县成为8个人民公社,200多个管理区。

1961年初,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精神,全县农村人民公社由8个划分为14个,名称一律以公社机关驻地命名,即:寒王、城关、石匣、川口、柳林、堡则、桐峪、麻田、泽城、粟城、芹泉、羊角、下庄、拐儿人民公社。同时撤销管理区,基本上以村为单位组成生产大队,每个生产大队下辖若干生产队。是年7月,从城关公社分出河南公社,全县增为15个人民公社,辖371个生产大队,1044个生产队。实行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

1971年5月,武乡县墨链公社划归本县,全县增为16个公社,382个生产大队,1078个生产队。1972年3月,墨蹬公社复归武乡县,本县仍为15个公社,376个生产大队,1044个生产队。

1978年9月,经山西者人民政府批准,将寒王公社易名石港口公社,公社驻地由寒王大队迁驻石港口大队。

1982年,遵照国务院指示,进行地名普查,将县内16个相互重复的行政村名中8个村名作如下更改:石港口公社装家沟易名北装家沟,柳林公社水凹易名水源,堡则公社墙上易名向阳垴,桐峪公社南坡易名枣富庄,麻田公社蒿沟易名南蒿沟,泽城公社西山易名西泽山,芹泉公社王家庄易名林春,拐儿公社南沟易名西峪。

1984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建乡工作指示精神,改革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全县原15个人民公社改为15个乡(镇),原376个生产大队改为376个行政村。各乡(镇)设乡(镇)人民政府,各行政村设村民委员会。1990年,全县共辖5个镇、10个乡、379个行政村。

1991年,全县辖5镇、10乡,379个行政村。2001年2月,左权县撤并乡镇,15个乡(镇)撒并为10个。其中,泽城乡并入麻田镇,下庄乡与芹泉慎的16个村合并,设置新的芹泉镇;河南乡12个村与城关镇合并,设置辽阳镇;石港口乡更名为寒王乡;柳林乡8个村、河南乡8个村与堡则乡合并,设置龙泉乡;川口乡和柳林乡11个村并人石匣乡,设置新的石匣乡;芹泉镇5个村并人粟城乡,设置新的粟城乡;原桐峪镇、拐儿镇、羊角乡建制保持不变。全县设5镇、5乡。

2002年12月,撤并村组,全县辖207个行政村。2004年12月,辽阳镇所辖北街村、南街村、西关村3个“城中村”,整合为康宁、晕山、牧童、营盘、永青、万寿、皇母圣、钟鼓楼8个社区,设立社区管委会(2008年,改称城区管委会)。至此,全县设县城区、5镇、5乡,辖8个社区、204个行政村。至2010年,全县行政区划未变。

2021年4月27日,晋中市人民政府发布的《晋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各县(区、市)乡级行政区划调整的公告》中,左权县撤销粟城乡,分别并入辽阳镇、桐峪镇。将原粟城乡的柏管寺、原庄、柏峪3个村委会划归辽阳镇管辖,将粟城、石窑坪、故驿、马家楼4个村委会划归桐峪镇管辖;左权县撤销龙泉乡,整建制并入辽阳镇,镇人民政府驻堡则村。将辽阳镇的突堤村委会划归寒王乡管辖。

2021年2月,左权县下辖5个镇、3个乡,8个社区、160个行政村。

2023年左权县设县城区、5镇(辽阳镇、拐儿镇、芹泉镇、桐峪镇、麻田镇)、3乡(寒王乡、石匣乡、羊角乡),辖8个社区、160个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