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农业户口是指 城市居民户籍,与农业户口相对,主要指那些不依靠农业生产而是靠国家分配口粮的居民。这一概念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当时将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两种类型。非农业户口的居民通常享有更多的社会福利和资源,如教育、医疗和就业等,而农业户口的居民则在这些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

随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要求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这一改革旨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和社会公平正义。

虽然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区别已经基本消失,但在一些地区,这种区别仍然存在,并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