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诗句豪迈壮阔,却又透着一丝苍凉悲壮,将边塞的壮丽景色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无穷,“春风不度玉门关”,这短短七个字,更是成为了千古名句,激发了无数人的遐想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这玉门关究竟是怎样一个地方?为何春风不愿过境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的画卷,走进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去探寻“春风不度玉门关”背后的地理奥秘
玉门关,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素有“雄关万丈,气吞山河”之称,它就像一位身披铠甲的勇士,镇守着中原王朝的西大门,抵御着来自西域的风沙和战火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地图上看,玉门关地处甘肃省敦煌市西北,距离敦煌市区约90公里,它北依马鬃山,南邻戈壁滩,西边是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边则是绵延千里的祁连山脉
玉门关所处的河西走廊,是一条夹在祁连山和北山之间狭长的平原,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100-200公里,形似走廊,因此得名,这条走廊,是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条看似充满生机的走廊,实际上却是一片干旱少雨的土地,这里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多毫米,气候十分干燥
为何河西走廊会如此干旱呢?这就要从它的地理位置和地形说起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都知道,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是降雨的主要来源,河西走廊距离海洋十分遥远,无论是东边的太平洋,还是西边的大西洋和印度洋,都难以将充沛的水汽输送到这里
更要命的是,河西走廊东西两侧,分别是高耸的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南北两侧则是高大的祁连山脉和北山山脉,这些高大的山脉,就像一道道天然屏障,阻挡了来自各方向的暖湿气流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一路向西,历经千辛万苦,翻越了重重高山,好不容易抵达河西走廊,却早已是强弩之末,所剩无几的水汽,也很快被干燥的空气吞噬殆尽
来自其他方向的暖湿气流,更是难以逾越这些高山阻隔,只能望“走廊”兴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此,河西走廊的气候,可以用“极度干旱”来形容,这里常年风沙肆虐,植被稀疏,只有少量的胡杨、骆驼刺等耐旱植物顽强地生长着
玉门关,就坐落在这样一片环境恶劣的土地上,由于极度缺水,这里几乎寸草不生,放眼望去,尽是荒凉的戈壁滩和连绵起伏的沙丘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春风不度玉门关”,并非说春天的时候,玉门关没有风,而是指来自东南方向,温暖湿润的春风,难以到达玉门关
因为来自东南方向的暖湿气流,在长途跋涉,翻山越岭之后,抵达玉门关时,早已是强弩之末,所剩无几,因此,玉门关的春天,依然是寒风凛冽,黄沙漫天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诗人王之涣,用“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形象地描绘出了玉门关的恶劣气候,以及边塞地区的荒凉景象
诗句中也蕴含着诗人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和怜惜,试想,在这样一片荒凉苦寒的土地上,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戍边将士们要忍受怎样的孤独和寂寞又要付出怎样的艰辛和牺牲?

图片来源于网络
“羌笛何须怨杨柳”,诗人仿佛在劝慰戍边的将士,不要再抱怨这里的环境恶劣,不要再思念家乡的温暖舒适
这句看似豪迈的诗句,却更加凸显了戍边将士们内心的苦闷和无奈,他们何尝不想念家乡的温暖何尝不想念亲人的怀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只是,为了保家卫国,为了守护身后的家园,他们不得不舍弃这一切,义无反顾地奔赴边关,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甚至生命,去捍卫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
“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穿越千年,依然回荡在我们的耳边,它不仅是对玉门关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更是对戍边将士们壮烈情怀的讴歌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天,我们再次回望历史,重温这句千古名句,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是为了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各位条友,你们对“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还有什么其他的理解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