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太古时,每逢腊月三十的夜里,有两种凶兽出没,一曰“年,一曰“祟”:
“年兽”喜欢闯入村落吃人,但是年兽有三怕,即巨响、红色与火光,于是家家户户每年放爆竹、贴春联、点灯火用以吓跑年兽,将这一夜安全的过去,名曰“过年”。

年兽
而“祟兽”不同,偏爱偷摸进村,最爱用手摸在夜里睡得正香的小孩的脑门,孩子就会被吓哭并且发高烧说梦话。这就是“作祟”和“鬼鬼祟祟”词的由来,翻过年后,即使退烧了也会变成个痴呆的傻子。所以当时有小孩的人家不敢睡觉,灯一直点到天亮以保护孩子,名曰“守祟”。
当时嘉兴府有管姓人家,夫妻二人老年得子,五十多岁才生个宝贝儿子,所以非常疼爱这个小宝贝,在三十的晚上,二老为了防“祟”伤害孩子,所以一直逗孩子玩。此时正逢八仙路经此地,算出此子有劫。八仙遂变为八枚铜钱,守在此孩身边。孩子睡下之后,夫妇俩用红纸把铜钱包了放在孩子枕边,吹灯就寝。
半夜,“祟”出来,想要摸他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发出了一道闪闪金光,吓得“祟”夺命而逃。第二天老夫妻把用红纸包铜钱的事,告诉了左邻右舍。后来这件事越传越邪乎,家家效仿,于是就开始效仿,纷纷在除夕夜给孩子红纸包着的铜板,祟就不敢造次了。这也是“红包”“压祟钱”的由来,后来因为“岁”与“祟”谐音,逐渐就演变为“压岁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