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年古城遇上文旅热潮,邯郸以创新姿态解锁文化传承新密码。穿梭街巷的“的哥”化身移动导游,让出租车成为城市文化的流动展厅;青春洋溢的志愿者身着古装穿梭景区,为沉浸式演出注入活力;公交人护航战国主题花车,在传统与现代交融中守护文化巡游;讲解员以声传情,让科技与历史在智能场馆共鸣。这个“五一”,无数平凡岗位上的邯郸人,用热情与坚守编织出文旅新图景,让古韵今风在这座中国成语典故之都交相辉映,书写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文化传承新故事。

文明使者在路上

“您好,欢迎来邯郸!这是我们的文旅地图和矿泉水,祝您旅途愉快!”邯郸的士文旅宣传车队队长高敬一句热情问候,拉开了游客与这座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的初遇。

作为从业22年的退伍军人,高敬的车厢始终是城市文明的缩影:整洁如新、服务周到,零投诉的纪录是他对“的哥”身份的坚守。今年春节,邯郸文旅焕发新生机,这位“河北最美交通人”萌生了一个念头——让出租车成为流动的“文化展厅”。“五一”前夕,他联合十余位优秀驾驶员共同组成文旅宣传车队,将邯郸的美景、美食、成语典故“搬”进车厢:主副驾驶座后悬挂邯郸各地特产、景点地图图版,文旅部门配发的旅游手册与车队购买的矿泉水,成了乘客上车的“见面礼”。

这个“五一”假期,高敬和队员们用行动诠释了“邯郸温度”:李师傅驱车30公里为保定游客寄回遗落行李,田师傅将老年乘客送至高铁站候车厅,周师傅、丁师傅在景区门口化身“文旅志愿者”,红帽红马甲成为一道风景。更令高敬自豪的,是乘客因他的讲解改变行程。一对山东年轻游客原计划在邯郸市博物馆参观后直接返程,高敬在闲聊中得知他们已尝过磁县焖子、南沿村拉面,便顺势推荐:“邯郸美食的精华在大名县!河北十大名吃里,大名就占三样:五百居香肠、二毛烧鸡、郭八火烧……三天顿顿不重样!”见游客心动,他又补上一句:“大名不止有美食,还有百年教堂、宋代古城墙和‘天下第一碑’呢!”游客当即决定推迟返程,直奔大名“深度游”。

“出租车是城市的窗口,我们多讲一句,游客就能多爱邯郸一分。”高敬说。如今,他们的队伍正在扩容,吸纳更多熟悉邯郸文化的司机加入。车轮滚滚,他们不仅载着游客穿梭于古城的街巷,更将邯郸的热情与底蕴,随着每一次出发,传递给八方来客。

青春力量护航古城巡游

这个“五一”假期,邯郸文旅以“古装+志愿服务”创新破局。507名青年志愿者化身“赵国公主”与“文化使者”,身着战国袍穿梭于高铁站、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等核心景区,用青春力量激活千年古城的文化基因。

张凝慧、刘欣雨、何恩祥、赵艳林这四位来自邯郸科技职业学院的学生,便是这众多志愿者中的一员。不同于常规服务岗位,这个四人小组肩负着特殊使命——全程保障邯郸道上哪吒和李白等众多NPC巡游活动的顺利开展。每天上午9点乘车出发,直至晚上10点半才返回学校,来回将近50公里的路程并没有削减他们的服务热情。

张凝慧向记者透露,哪吒巡游每天会安排三场,分别设在上午、中午和晚上,每场小演员都不同。演出开始前,她和刘欣雨都会帮助小演员们换好演出服装,贴心地陪护在两侧,时刻留意着周围的情况,以防出现意外。这些小演员们大多只有七八岁,模样十分可爱。当看到众多游客围过来拍照时,性格外向的小朋友可兴奋了,会主动和游客们热情互动;而有些小女孩比较害羞,就会一直鼓励她很棒,要勇敢自信起来。每到一处打卡地,小演员们总能收获许多游客的合影与鼓励。这几天昼夜温差大,虽然自己着了凉,但心里暖暖的,感到满满的成就感。

与此同时,《李白穿越邯郸道》在邯郸道南区惊艳登场,巡游之处收获了众人的喜爱和关注,就在这热闹喧嚣之中,何恩祥与赵艳林提着10斤重的音响默默地跟随在一旁。周围的人们来来往往,或好奇地张望着,或兴奋地交谈着,可他们的全部心思都放在音响上——确保声音清晰地传出去,让“李白”的风采、邯郸道的故事更好地流淌在每一个游客心间。为了营造热闹氛围,赵艳林还会穿插播放带有节奏感的古风旋律,和着人们的谈笑声、鼓掌声,交织成一曲独特的节日交响乐,整个邯郸道都洋溢着喜气洋洋的热闹景象。

邯郸花车“战国风”吸睛

这个“五一”,邯郸最“红”的车当属战国公主巡游主题花车了,它在邯郸道一经亮相,迅速成为游客和市民追逐打卡的明星。而在这场视觉盛宴的背后,藏着的是邯郸“公交人”日夜不辍的坚守与付出。

由于体积大、装饰多,主题花车相对常规公交存在更多的视线盲区。为此邯郸公交采取“双驾驶”模式,一人在驾驶室作为主驾驶,另一人则巡视四周,时刻监测视线盲区,做好主驾驶的“第二双眼睛”。

“既要让花车走得稳,更要让文化传得远!”花车驾驶员身着厚重的战国袍,目光紧盯前方,并保持着低速行驶。车辆在狭窄街区与熙攘人流间精准行驶,而战国袍下,蓝色的工装早已被汗水浸透。

而更多忙碌的人在车外,从每天下午四点主题花车准时停靠邯郸道北区西门开始,他们身着蓝色工装,围绕着花车在人群中维护的秩序。“前方游客请注意避让!”他们始终徒步跟车,组成一道移动的“安全人墙”全程与花车保持同步,时而挥手疏导人流,时而弯腰提醒孩童。他们的制服被汗水浸湿,嗓音变得沙哑,但是安全却一刻不曾放松。“花车走到哪儿,我们就跟到哪儿,一步不能少,一人不能伤!”公交六公司经理何卫卫的话铿锵而有力。

短短的几天假期,巡游花车收获了无数“点赞时刻”,邯郸公交人选择隐身幕后,身着被战国袍掩盖的工装蓝,化身花车顺利行进的“导航员”、穿梭向前的移动“安全人墙”、人声鼎沸中的“扩音器”。

让游客爱上邯郸

“各位小朋友、大朋友们,欢迎来到邯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的‘智创古今’展区!呈现在大家眼前的,就是融合千年历史与前沿科技的赵武灵王智能人偶。两千多年前,赵武灵王在邯郸推行‘胡服骑射’改革,让赵国军队换上轻便胡服、学习骑射战术,一跃成为战国强国。只要凑近它,它就会用沉稳的声音给大家打招呼,还能模拟骑马挥戈的经典动作,带我们穿越回金戈铁马的战场……”“五一”假期期间,在邯山区邯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讲解员成璐瑶绘声绘色的讲解,吸引了大量前来观光游玩的市民游客。

成璐瑶,25岁,工作两年多,因讲解场次最多,被评为邯郸人工智能基地的金牌讲解员。她介绍,“五一”期间,人工智能基地的游客量猛增,相较去年有几倍的增长,外地游客明显增多,构成以成人带领儿童为主。除了讲解员之外,智能基地任何一位工作人员都会为游客解答观光中遇到的疑问和问题,保证游客能够体验到贴心的服务。

“最近几天,每天游客量大概在1200至1500名。从早上8点30分准时到岗上班,讲解工作一直持续到18点,有时候中午吃饭时间都不够用,常常是吃了几口就重返工作岗位。”成璐瑶笑着说。

前几天,一位安阳游客带儿子前来参加“科技探索嘉年华”主题活动,小朋友面对基地场馆门前的赵武灵王智能人偶问道:“为什么擎天柱的头部造型是这样的?是盗版的擎天柱吗?”成璐瑶亲切地为小朋友解释:“这个造型是按照邯郸历史上的赵武灵王形象打造的,是邯郸本地独有的。”

她告诉记者,尤其在介绍机器人打太极拳的时候,就要特别为外地游客科普,邯郸一直被称为“成语之都、太极之乡”,也让游客在参观科技智能产品的同时,对邯郸历史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成璐瑶在家中是独女,每到节假日总在工作岗位上忙碌,无法跟家人一起过节成了她最大的遗憾,但她却始终以温暖的笑容迎接八方来客:“每当看到游客们通过我的讲解,眼睛里闪动对邯郸文化的惊叹,我就觉得这份坚守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本报记者 郝雨 张琪 胡浩亮 文/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