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中国铁建(加勒比)有限公司行政经理莎拉来到北京93号院博物馆,体验绘制脸谱。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田嘉硕/摄

从特多到北京,从文化交流走向中企项目一线,莎拉用亲身经历诠释了跨文化理解与发展合作的价值。作为中国铁建(加勒比)有限公司的行政经理,她不仅积极参与项目管理,还致力于讲述真实的中拉合作故事。在她看来,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仅意味着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是信任、理解和未来愿景的交汇点。

从“首都蝶变”读懂中国发展逻辑——“我希望我的国家也能有这样的转变”

“我希望大家不仅理解我们在建什么,更理解我们为什么这样建设——我们背后的逻辑和思维方式。这就像北京的转型一样。我希望我的国家,也能有这样的改变。”这是莎拉最深的感触。

莎拉来自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现任中国铁建(加勒比)有限公司行政经理。过去3年里,在与中国同事的合作中,她不仅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更对中国文化与发展理念有了深刻的理解。此次借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之机再度访华,莎拉感触颇深。

“我上次来北京还是2008年,如今再次踏足,仿佛来到了另一座城市。”她说。最令她惊艳的,是从机场驶入市区的一路风景——“道路两旁盛开着大片月季,宛如春天的调色盘。漫步在城市街头,传统文化已深深融入城市肌理,而现代化进程又推进得如此自然、和谐。”

莎拉强调,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更新,更体现出发展理念的进步:“我们不应只是出于好奇去看待他者文化,而应带着尊重与学习的心态去接近。这是文化交流中最根本的态度转变。”

在她看来,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道路桥梁的连接,更是在建设公共信任。“当人们看到项目按期高质量完成,就会对政府和制度建立信心。这种信任虽然无形,却是社会转型最坚实的支柱。”

“如果你怀疑一个国家是否能改变,那就看看北京从2008年至今的变化。”莎拉说,北京是她心目中中国的“旗舰城市”,这种以市民共建共享为基础的城市治理经验,正是她希望复制到本国社会肌理中去的。

在加勒比地区的工作实践中,莎拉深刻体会到,“中国企业不仅是工程建设者,更是信任的缔造者”。“我们按时交付项目,克服挑战,执行力强——这种‘靠谱儿’,有助于建立人民对政府的信任。”

从“文化沟通”到“发展桥梁”——讲好中拉合作的真实故事

曾代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参选“世界小姐”,如今在中企工作的莎拉形容自己正站在人生的转折点——从“舞台表达”走向“项目沟通”,从“被看见”走向“创造价值”。“其实我现在做的事情,和当初参选世界小姐时有不少相通之处。”她说,“选拔过程让我学会了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效表达,也让我理解了策略性行动的重要性。而现在,我则是在国际合作中讲好故事、传递真实价值。”

她坦言,中国企业往往低调务实。“沟通不是自夸,而是帮助大家理解他们正在获得什么。”莎拉将自己在世界小姐舞台上培养出的表达力,转化为中拉合作的“解码者”角色:“有很多东西其实很容易‘迷失在翻译里’,而我要做的,就是把它讲清楚、讲明白,让我们的人民理解这种合作给生活带来了什么。”

她进一步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特殊阶段,中国与加勒比国家的合作,正从理念落地走向实质深化。我所做的,是让大家真正明白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医院、学校、公路背后,是怎样的一种伙伴关系。”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是加勒比地区首个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莎拉对此深感自豪:“在很多人还在观望的时候,我们就选择了信任和参与。如今,合作不断深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和机遇,这是一段令人振奋的共同历程。”

她强调,中国企业从不搞“一刀切”,而是从实际出发,“正如中国有北京人、上海人,我们也有特立尼达人、牙买加人、巴巴多斯人,各有文化特点,理解并尊重这种差异,是合作能否成功的关键。”

以西班牙港总医院重建为例,这座建于1854年的老医院在2018年地震中严重受损。2023年,中国铁建中标重建项目,新建13层中心楼不仅将原本5间手术室扩建为10间,还配置了完整的急诊与ICU系统,可以惠及附近60万人口。“这不只是硬件升级,更是医疗体系重塑的起点。”医院医疗主任沙基巴·巴罗说,“新大楼将成为科研、教学与发展的复合载体,未来还将作为西印度群岛大学的教学医院,辐射整个加勒比地区。”

目前,中国铁建已在拉美实施18个医疗项目,探索出专业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径。莎拉认为,这种合作不仅仅是项目合作,更是“基础设施外交”的体现。“中国企业不是建完就走,而是留下来,成为长久的合作伙伴。”

中国铁建承建的新医院显著改善了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民众的就医条件。“医疗关乎的不只是患者本人,更牵动家庭福祉与社会经济。中国提供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尊严与希望。”莎拉说。

在莎拉看来,更重要的是,中国铁建在当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公司通过“示范+英语”带教模式培训本地工人,组织翻修社区学校,推动本地采购与属地化管理,并为当地工人定制成长计划,将优秀员工送往中国进行交流学习,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与激励机制。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也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从视角差异到合作共赢——以青年之力拓展“民心相通”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拉青年正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作用。莎拉坚信,在国际合作中,沟通与理解同样重要,对年轻一代而言尤为关键。“我们需要做的不只是翻译语言,更是讲清楚价值和意义。”她说,青年有能力以更具时代感和洞察力的方式,在不同文化之间搭起桥梁,让理念真正走进人心。

“世界在不断变小,但我们若意识不到自身视角的局限,就容易被局限住。”她坦言。在她看来,文化不是背诵别国节日、习俗、冷知识那么简单,真正的文化理解,是一种不断克服成见的过程,是对“文化本身是一种视角”的深刻体认。

“文化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正因为我来自与你不同的文化背景,即使看着同一件事,也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理解。”她指出,许多对中国的误解,往往源于“视角错位”。

“很多人是用西方的视角在评判中国,却忽略了中国有着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哲学根基。如果你能真正理解中国的‘文化视角’,就更容易理解中国的做事逻辑。”

作为既理解中国文化、又扎根加勒比社会的青年代表,莎拉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跨文化交流的价值:“我大学时学中文,又在中国企业工作3年,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超过许多旁观者。我希望鼓励更多年轻人去了解中国——因为中国不会消失,我们必须理解它,才能真正从中受益。”

她认为,文化不仅是展示中国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讲清楚“为什么这样做”。“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轮到我们了。”莎拉说,“青年必须成为讲述者——告诉世界,我们为什么能做得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安琪 赵婷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23日 06版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