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三勇士徒手爬楼救出被困火海的男孩、“故事大王”用非遗魅力传承民间故事50余载、外卖小哥15年血泪拼搏逆袭成“拳王”……近日,2025年第二批“中国好人榜”候选人、重庆建议人选名单公布,共12组入选。他们或向上向善,用行动诠释大爱,或在人生道路上不畏困难、勇敢向上。
上游新闻推出《好人故事》系列报道,讲述他们平凡而感人的故事,挖掘他们身上最可贵的精神品质,感受微光给人的温暖和力量,以他们为榜样追光前行。
本期,走进重庆市巴南区丰盛镇诚信制秤近60年,心中有杆公平秤——“王杆秤”王泽喜的故事。

一杆秤从刨秤杆到最后上漆,有十几道工序——选秤杆、刨木杆、下毫门、定叨口、安叨子、上骑马、砝码定星、钻花星、钉花星、包铁皮、上漆水……
在重庆巴南丰盛古镇十字街,有一家“称心如意”的手工秤铺子,今年80岁的王泽喜坚持手工制秤59年,那句“一丝不苟制秤,公公正正做人”的家训,让他将诚信刻进每杆秤的“花星”。

每杆秤都马虎不得
1966年,王泽喜跟着姐夫学习制秤。“制秤没得啥子门道,就是熟能生巧,但每个细节都马虎不得。”
所有手工艺的活路,都没有文字写好的说明书,制秤亦如此。手艺人的饭碗,全凭一双手端稳。王泽喜谨记每个环节,每杆秤都马虎不得。在他的店里,小心珍藏着一个量监督砝码,常常拿出来测试秤的精准性。
“这是市质监局的人亲自送过来的。”以前,计量局在木洞镇有个检测点。每个月底,王泽喜都要拿化肥袋子背几十上百杆秤去检测。合格了,就发一个铝皮做的,指甲盖大小的合格证,订在秤杆“骑马”(嵌铁拉环处)上。
“这个合格证,相当于是秤上盖的红戳戳。手艺人自己说好不得行,要国家承认才行。”这是让王泽喜至今都倍感自豪的时刻,每年计量局召集做秤的手艺人开会,都要喊他去。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王泽喜便是那时的红人,莫说丰盛场几条街,就连周边十里八乡的农户也都认得十字街的“王杆秤”。

那时,王泽喜一个月要做300多杆秤,熬更守夜加班做秤是常态。大到200公斤称肥猪的,小到药铺一钱两钱称中药的,各种型号应有尽有。各种杆秤配置的秤砣,每个月都是一车一车拉到镇上,送到铺子门口。凡是经他之手做出的秤,那就是“公平”的代名词,周围群众用着都放心。
没得公平就做不成买卖
秤用旧了、变形了、不准了、要调校了,拿到十字街找“王杆秤”修准没错。可有些秤,王泽喜就是不修。“用过一阵要来修、来调校的,要是尾部敲动过,或者尾部加了水银增重的,我都不修!”制秤几十年,哪些秤动过手脚,怎么动的手脚,王泽喜一眼就能看出,“那些都是耍秤的,不讲公平,秤没得用,称不起二两良心。”
也有人曾找王泽喜作假。曾经,一个年轻人上门,开了大价钱找王泽喜制秤,一次就要十几杆。在店里人少僻静时,年轻人却私下要求王泽喜将一斤做成八两。
原来,年轻人家中开了好几家店卖鸭肠、毛肚,想把八两当成一斤卖。王泽喜听后怒不可遏,盯着年轻人一字一顿地说道,“没得公平就做不成买卖”。年轻人看到王泽喜决绝的态度,不由内心一震,悻悻地离开了。

做人要像秤一样不偏不倚
王泽喜的女儿从小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也深刻懂得公平与诚信的重要性。父亲制作杆秤时的专注与严谨、对公平公正的执着追求,深深影响了她。“秤是衡量物品的工具,但更是衡量人心的标准。做人要像秤一样,不偏不倚,公平公正。”这句话成了她人生路上的灯塔,指引着她前行。
大学毕业后,王泽喜的女儿进入一家互联网公司,她始终铭记父亲的教导,公平做事,公正待人。同事们高度评价她:“不仅能力强,更重要的是她做人做事都让人放心。”
近年来,虽然电子秤普遍使用,王泽喜的手工秤销量受到了很大影响,但80岁的王泽喜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门店,坚持做好每一杆秤,让手工秤作为文创产品继续流通在市场,传递着公平公正的诚信文化。

丰盛社区的百姓茶堂举办“诚信故事分享会”,王泽喜30多次被邀请去分享他的故事。每次分享时,他总是说:“诚信不仅仅是对别人的承诺,更是对自己的要求。只有自己做到了,才能要求别人。”
上游新闻记者 张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