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超”赛场的激情澎湃,到非遗工坊的指尖经济;从直播间的流量狂欢,到田间地头的产业升级,贵州省榕江县以政策为笔、以服务为墨,精准施策,吸引1311名返乡创业者扎根乡土,带动就业1.2万人,创业项目年产值突破亿元,绘就了一幅“人才回归、产业兴旺、百姓共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政策搭台:从“输血”到“造血” 破解创业“最初一公里”

“前期创办养猪场,投入大,缺资金、缺资源等问题让我创业很艰难,县里给我15万元创业贷款扶持资金,每年还帮助我贴50%利息,解决了大难题。”近日,走进榕江县平永镇乔亥村的生态养殖场,项目负责人“95后”女大学生朱舒进介绍道。

返乡创业者朱舒进正在养殖场放养黑毛猪

朱舒进大学毕业后曾在省内一家生猪养殖公司担任技术员,看到家乡出台好政策,她毅然决然选择回乡自主创业。如今,其创办的生态放养黑毛猪场一年出栏量达150余头,一跃成为村里最大的养殖户。在致富的同时,她还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借助“村超”流量带动村民共同增收。“以前养猪怕生病,跑趟镇买药来又不会用,现在有她帮忙真好,不仅平时教我们怎么用药消毒驱虫,还免费上门给猪打针。”榕江县平永镇乔亥村二组杨细春感慨道。

返乡创业,资金是“拦路虎”。榕江县通过“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扶持”组合拳,为创业者注入“强心剂”。据悉,截至目前,榕江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96.8万元,脱贫人口小额信贷9346.49万元,贴息超1200万元,以“真金白银”降低创业门槛。同时,政府创新推出“新媒体文创产业园”专项扶持政策,吸引70余家企业入驻,形成“政策—产业—人才”的良性循环。

数字赋能:手机变“新农具” 开辟乡村振兴“云赛道”

“一部手机、一根网线,让非遗蜡染走出深山!”榕江县兴华乡高排村的刘勤兰,通过县人社局组织的互联网营销师培训,从教师转型为非遗主播。如今,她在“村超”球场旁开设蜡染体验馆,线上线下联动销售,带动200余名绣娘就业,销售额翻倍增长。

“在外打工增长社会见识,通过培训提高管理知识。” 85后返乡苗族女青年王树玉在外务工多年,瞄准市场需求,毅然返乡创业,发展野菜驯化种植,带动100余人就业。这种“培训-创业-产业”的跃迁,正在催生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返乡创业者刘勤兰正在通过直播推销当地苗族蜡染制品(受访者提供)

近年来,榕江县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榕江县“贵州村超乡村主播”培训工作方案》,大力实施“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万人行动”培训计划。出台《榕江县党建互联互助助推乡村振兴金融支持新媒体文创产业园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推动职业技能培训提质增效。榕江县人社局副局长廖明奎介绍:“我们推出‘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学校培训+自主创业’的培训模式,针对返乡创业者的实际需求,开设电子商务、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手工艺制作等特色培训课程,帮助创业者提升专业技能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返乡创业者唐胜忠正在通过直播推销家乡农产品(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榕江紧扣“数字经济”机遇,实施“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万人行动”,培育2200余个直播团队,孵化超1.2万个新媒体账号,让“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返乡青年唐胜忠带领“山呷呷”团队,以短视频记录苗寨风情,两年内粉丝突破200万,带动农特产品销售超6000万元,吸引游客增长近十倍。2024年,全县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30.4%,农产品线上销售增长96.44%,数字经济为乡村振兴插上“云翅膀”。

服务护航:从“流量”到“留量” 构建创业生态“强支撑”

2023年盛夏,“贵州村超”的绿茵场不仅点燃了全民足球热情,更意外开辟出就业创业新赛道。榕江县敏锐抓住这波流量红利,在赛事场内设立专门的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为返乡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创业指导等服务。同时,通过搭建“创业沙龙”“技能培训”等平台,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高校毕业生暨贵州村超乡村主播就业创业沙龙座谈会现场

借助“贵州村超”矩阵“流量”,榕江县人社局成功指导其公司申报黔东南乡村主播劳务品牌,获得6万元补助;2024年,其公司团队《村超品牌闯新路 乡村振兴催化剂》项目,在贵州省总决赛乡村振兴专项赛道中以总分第一,晋级全国选拔赛,并在第六届“中国创翼”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乡村振兴专项赛荣获二等奖。

返乡创业者刘勤兰(右二)正在公司加工作坊里指导嬢嬢们画“村超”蜡染体恤(受访者提供)

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不仅带动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组团式”返乡创业,也直接推动了新媒体行业创业的热潮。

返乡创业者唐胜忠团队成员正在通过线上直播推销农产品

三江乡脚车村青年唐胜忠毅然返乡创业,成立了贵州山呷呷农产品有限公司,并入驻榕江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电商产业园,带动200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务工人员王树玉返乡发展野菜种植,通过现代农业培训提升管理能力,带动百余人就业;返乡女青年熊竹青借助“村超”热度,十天售出脐橙3000单,成为“网红新农人”……

返乡创业者王树玉(左一)带领村民们正在种植基地采收野菜

从大学生朱舒进的生态猪场,到唐胜忠的新媒体矩阵;从刘勤兰的非遗工坊,到“村超”赛场的创业热潮,榕江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激活内生动力。

“让每一位‘兴农人’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廖明奎道出发展密钥。如今,榕江正以“政策扶持精准化、技能培训专业化、服务保障体系化”为核心,构建返乡创业“强磁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正海

通讯员 袁仁雄

编辑 欧阳章杰

二审 安通

三审 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