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录取季到来。据媒体报道,近日举行的2025年广州市普通高等院校招生现场咨询会上,“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的展台前围着热情的家长和考生”。这所学校的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与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备受考生青睐。

本科职业大学“走红”,乃至火过本科院校,这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现象。早在2024年,就有本科职业大学的录取分数线超过211高校,如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录取分数超本科控制线117分,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2024年刚升级为本科高校,也迎来602分的高分考生。

长期以来,职校背负着诸多偏见。但近年来,不少职校的招生迎来“翻红”。越来越多考生打破偏见、“高分低就”,报读发展前景看好的职校。作为对照,本科毕业生“回炉读职校”“直博生主动转硕士”等新闻不断增多,动因也与之类似:增强职业技能,学到真本领。

与此同时,近年来的高考录取也出现“为了就业,高分低就”的现象,职校受青睐只是其中的一个子集:2024年“672分报二本”的考生道出了个中原因,“心动的只有编制”。更进一步,最高学历与实际就业上的“向下兼容”也并非新鲜事,比如“斯坦福博士应聘乡镇公务员”“医学博士抢做中学保健员”。这一切都指向一个结论:就业市场正在倒逼高教市场,“高分低就”正在重塑教育逻辑。

就业市场倒逼高教市场,自然会让知己知彼的家长与考生宁愿选择“入学即就业”“入学即入编”或具备就业竞争力的院校与专业,进而造成种种“倒挂”现象。媒体报道显示,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校毕业生。因此,优质职校受到青睐,得以“录取分数线超211”,就顺理成章了。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曾受追捧的那些本科院校也正经历调整。2024年7月,南方周末就报道了“招不来学生,专业就没了”的情况,连“双一流”高校也需要“卷”才能招满学生。

“缓进则退,不进则亡”高度概括了传统院校与专业面临的招生压力,这种现象在2025年仍在持续,甚至连清华北大也需要面临类似冲击。日前哄传的“高中老师不满学霸放弃清北解散班级群”事件中,考生宁愿选择其他高校的热门专业也不屈就清北的冷门专业,本身就说明一个问题:考生更愿意基于长期利益选择更具个人发展优势与就业竞争力的院校与专业,也不愿意牺牲自我配合班主任的“清北录取率考核指标”与政绩工程。

“职校录取分数超一本”的现象显示,家长与考生已在积极主动地正视变化、适应变化。大学也应拥抱这一变化,应时而变,与时俱进,像近年来的职校一样调整自身专业设置与招生计划,该精简就精简,该改革就改革,不能为了招生而招生。再不改变,“专业就没了”,学校呢?

王兢

责编 辛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