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在市场监管总局指导下,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带领200余家大型食品企业举办优化食品标签标识公开倡议活动,积极响应预包装食品标签新标准(GB 7718—2025)要求、不使用“零添加”等用语,成为活动参与企业共识。
目前市场上形形色色的“零添加”食品
是否真的除原(辅、配)料外“啥都没有”
新标准为何要引导食品企业
齐声对“零添加”说“不”呢?

孟刚/摄
调查
标称“零添加”大都有添加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调查发现
很多线上线下卖家声称的“零添加”
其实都埋有“伏笔”
线下情况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北国超市调味品销售区,记者注意到,5款生抽酱油标签正面的“0添加”字样十分抢眼,这些产品标签侧面却都有小字注明“以下成分无添加:防腐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甜味剂(三氯蔗糖、安赛蜜):含量未检出”。同时,有3款产品配料表上显示添加了酵母提取物。
线上情况
在某网购平台,记者检索到的10余款标称“0添加”或“0添加防腐剂”酱油产品中,有3款产品配料表上标注含谷氨酸钠、5'-肌苷酸二钠、甘草酸一钾、三氯蔗糖等。1款产品标注添加了食用酒精。
除酱油外
番茄沙司是标注“0添加”字样
较多的调味品
一款标称“安心品质0%添加”的某品牌番茄沙司,其配料表上明确标注含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冰乙酸等。

那么这些产品中的添加剂
都起什么作用呢?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阮光锋分析称:
添加的谷氨酸钠、5'-肌苷酸二钠等,作用是给酱油增鲜;
酵母提取物富含氨基酸和肽类,可间接提高酱油中谷氨酸钠的含量;
甘草酸一钾、三氯蔗糖是甜味剂,添加后可以赋予酱油更丰富柔和的甜味;
食用酒精添加在酱油中有助于抑制霉菌等微生物生长,防止酱油变质,其实是类似防腐剂的作用。
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是一种增稠剂,冰乙酸不仅是一种酸度调节剂,还具有防腐保鲜作用。
阮光锋认为,上述产品配料表中标注的各种添加成分都是相关国家标准允许添加的食品添加剂,但声称“0添加”或“0添加防腐剂”,容易对消费者造成误导。
分析
“零添加”只是营销手段
普通消费者如何看待食品添加剂呢?
记者通过线上交流与线下询问两种方式
采访了30余位消费者
30%的受访者坚持认为食品配料表越简单越好,最好是尽可能接近天然状态的“0添加”。在记者列出的6种常见食品添加剂中,受访者对防腐剂最关注也最敏感,其他依次为甜味剂、色素、香精香料等。
然而
在现代食品工业环境里
食品绝对“零添加”很难做到
以受访者最关注的防腐剂为例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分析说,低糖果酱、果脯因难以通过传统方式防腐,开封后冷藏不便、不冷藏易变质,所以需要考虑使用防腐剂。另外,部分酱油既不能靠加盐抑制微生物生长,又要适应开封后频繁取用的特点,通常也会适量添加防腐剂。
阮光锋分析认为,所谓“零添加”“不含防腐剂”等说法只是营销手段。有些食品根本不需要添加防腐剂,如蜂蜜(高糖)、方便面饼(干燥)、腌渍食品(高盐)等,本身很难被微生物利用生长,声称“不含防腐剂”就是噱头。另外,食品加工工艺链条中,较难完全离开一种特殊的食品添加剂——加工助剂,比如有些纯酿造酱油,酿造过程中要用酶制剂来提高发酵效率和效果,而酶制剂就是一种加工助剂。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凡是国家标准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规范使用不会损害健康
盲目追求“零添加”“不含防腐剂”
反而可能增加风险
油脂含量高的食品容易发生脂肪酸败,添加抗氧化剂能防止或延缓油脂成分氧化变质。香肠中的防腐剂亚硝酸盐能够抑制肉毒杆菌的生长繁殖,肉毒杆菌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产生一种剧毒毒素——肉毒素,其毒性强于砒霜。
建议
细读标签看清配料表
记者调查发现
不少配料表“很干净”“零添加”的食品
盐和糖分的含量暗藏玄机
在某网购平台,记者检索到一款标称千禾零添加的酱油,其产品类别标注为“高盐稀态发酵酱油”,营养成分表则显示钠含量为612毫克(NRV营养素参考值为31%);一款标称味达美御海厨系列零添加特级金标生抽,钠含量为869毫克(NRV为43%)。

阮光锋认为,根据现行《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钠含量超过30% NRV(相当于600毫克钠)的食品被称为高盐食品,而高盐本身其实也是食品防腐的一种方式。
记者检索到一款0蔗糖苏打饼干,尽管产品介绍中宣称“零糖食养”“配方0添加,长辈吃得放心”,但仔细查看配料表,不难发现其中明确标有食用葡萄糖等成分。
阮光锋认为,食品刻意强调“零添加”,容易对消费者造成食品添加剂有害或某种食物成分危险的心理暗示,从而忽略食品标签上其他重要信息,如营养成分表和配料表上显示的高盐、高脂肪成分。
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实施后,预包装食品除不允许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外,还强化了定量标示要求,即食品名称中提及的配料或成分都需要标示含量,此外还增加了饱和脂肪(酸)和糖等强制标示内容,有助于消费者根据需要控制能量、脂肪、糖等摄入量。
答疑解惑
怎样延长食品保质期?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般来说,常温保存的保质期是按照25摄氏度左右的室温来确定的。高于此温度,实际保质期就会缩短。低于此温度,微生物的增殖和产毒能力变弱,实际保质期就会延长。
对于盒装豆腐、巴氏奶、鲜肉、鲜虾等需要冷藏、易腐败的食品,购买后将其立刻放入-1—0摄氏度的冰箱保鲜层储存,相比放在4—6摄氏度的冷藏室,可延长几天保质期。对于可以室温保存的大包装食品,若保质期内难以吃完,可以将其拆分成小份,使用不透水、不透气的密封材料妥善包装后放入冰箱储存。
茶叶、坚果等储存时间过长容易变味的食品,同样可以采取分装密封的方式保存,用不透水、不透气的包装严密封好后放入冷冻室保存,能够延缓食品变味的速度。
面包、馒头等淀粉类食品若无法及时吃完,冷藏易变干变硬,将其放入冷冻室则可以保存数月,食用前取出蒸烤一番,口感新鲜如初。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