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在时光的长河中,每一份报纸都是历史的注脚。1980年创刊于春城昆明的《春城晚报》,已经和云岭大地共同走过了45个春秋。走进云南省图书馆,翻开那些泛黄的老报纸,尘封在字里行间的过去,记录下的是云岭大地发展的日新月异,是城市变迁的沧海桑田,也是普通人生活的蒸蒸日上……

岁月流转,陪伴了几代读者成长的《春城晚报》,也从“纸上”发展到了“线上”,再到如今的“掌上”,在“春城晚报”和“开屏新闻”双品牌的驱动之下,成为了云南媒体类型最齐全的媒体之一。

历史的光辉照亮了现在,时代的脉搏引领着我们继续创造未来。让我们一起坐上“开屏时光机”回到过去,用那些定格在旧报纸上的瞬间和正在发生的当下一起,共同勾勒出时代的脉动与社会的变化,在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之间穿梭,展开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对话。

“今年的大理三月街规模将比往年更大,内容更加丰富。”1985年4月28日,《春城晚报》刊载新闻报道大理三月街。历经千年沧桑,三月街不断融入新的活力,始终生生不息。

“全国将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几十个经济贸易代表团光临月街,进行交易和开展经济技术协作,和大理州结为姊妹州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将派代表团参加月街。”其实在春城晚报刊文的时候,三月街是没有统一安排和管理的民间集会。但自从1991年三月街被正式确立为民族节开始,政府开始牵头组织,活动变得有板有眼,专业多了。来大理赶街的商家,也从国内发展到了国外。云南周边的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商人已经成为了三月街的常客。今年,从非洲加纳远道而来的商人也为三月街增添了不一样的非洲风情。

“月街期间,除了大牲畜、药材、各种土特产、生产资料、高档商品的交易将超过往年外,还第一次开放木材市场,举办木材和木制品展销会。”从1985年穿越而来,2025年的三月街共设置700多个摊位,吸引了300多户商家参与,招商率达96%。还将举办赛马大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群众体育活动,举行全州精品文艺展演、“大理三月嘉年华”大型夜间群众性广场互动联欢、全州民族服饰展演等文化活动,开展12县(市)名优特产品展销、特色餐饮美食、消费品以旧换新等促消费活动,新设的中医药文化市集也是本届三月街民族节的一大亮点,吸引了众多赶街群众。

如今,直播是很多商家必不可少的交易平台,三月街的商家也不例外。许多商铺开通直播间,既直播了群众的赶集盛况,也推介了产品,商贸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今年三月街,在巍山县特产展台,特色香水柠檬制品让不少游客扫码添加商家微信或保存商家线上店铺链接,实现“线下体验、线上复购”。

对歌调子响亮,大本曲娓娓道来……白天的三月街,回响着传统的声音,但当夜幕降临,赛马场上霓虹灯牌亮起,金花领舞甩起长发,篝火噼啪,千人打跳掀起露天livehouse的民族电音巨浪。白族调混着流行鼓点,阿叔阿嬢和游客们,踩着同一片月光起舞,在赛马场蹦起了“白迪”。

三月街始于盛唐,清朝达到鼎盛。据《大理县志稿》,三月街汇聚蜀、赣、粤、藏等地商贾,交易药材、茶叶、丝绵等大宗商品,学者李燮羲赞其“百万金钱似水流,买卖商场冠亚洲”。新中国成立后,三月街被赋予民族团结与文化交流的新内涵,1959年,电影《五朵金花》更是将其推向国际视野。2008年,三月街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这个千年文化活态传承的典范,已成为展现民族精神、促进多元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形成独特的“文化+经济”共生模式。

三月街一直在变,却也一直不变。不变的是骏马竞逐的蹄声、商贾交易的吆喝……三月街始终是滇西民族交融与文化传播的核心舞台,白族文化的包容、赓续一直未变。发展历史跨越千年,融合了宗教、商贸、文化交流等多重元素,三月街俗随时变,适应着人们在新时期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以开放包容之姿,携手八方来客续写“在大理爱上生活”的崭新篇章。

策划 王云

统筹 孙琴霞

开屏新闻记者 杨维琦 摄影报道

一审 孙琴霞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易科彦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