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天气晴好。隔离宿舍的窗外,阳光与风在松枝与草叶上飘舞。

活动板房制成的隔离宿舍区不大,三道隔离门夹着一条通道,通道两侧是十来间宿舍和餐厅,一日三餐通过传递窗口送来,但闻其声不见人。

冯咨翔介绍说,外来人员和物品的严格隔离消毒,正是为了确保种猪们的安全——特别是非洲猪瘟侵袭中国后。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发生和流行,给全球养猪业带来了沉重打击。2018年,非洲猪瘟首次在中国引发大规模疫情,对国内的猪养殖业带来深远影响,极大加速了行业的规模化、集中度。中小养殖户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不完备,难以承受疫病风险,在非洲猪瘟疫情里损失惨重;而科学管理的规模化养殖,不但能减少养殖污染,更便于保障生物安全、降本增效。

谈及生物安全,外界也许只注意到消毒环节,然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事实上,生物安全涵盖了诸多方面,旨在体外环境中消灭病原微生物,从而降低动物感染这些微生物的风险,并切断其传播途径。

譬如,猪场的选址就至关重要:地形开阔,空气流通,环境安静;远离人口密集区和其他养猪户,以减少疫病传播的风险;要远离繁忙的公路和铁路,又要确保交通便捷,理想情况下,应有一条专门公路,且过往人员稀少。

作为废弃矿山,银顶格恰恰满足了上述条件。

“可以说,银顶格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理想选址。”冯咨翔说。

傍晚时分,经过24小时的隔离,我们乘车进入第二级隔离宿舍区,又是一遍严格的消毒、洗澡、换衣服……

入夜,蛙声如昨。

隔离生活。

换上工装的记者与小冯在用餐,远处是餐食的传递窗口。

窗外,一辆种猪运载车辆正在装车。司机们昨夜与我们一道隔离。

结束了24小时的第一级隔离,我们兴高采烈出门透气。

结束了24小时的第一级隔离,终于可以出门透透气。

乘车前往第二级隔离区,开启又一次24小时隔离。

延伸阅读:《猪猪们,我们来了|种猪场蹲点采访日记(一)》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