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市北区人口密度大、利益诉求复杂、基层治理难题多等问题,区委社会工作部把握市级“掌上社区”平台建设试点契机,系统改革创新,突出数字赋能,紧紧围绕“建全”和“用活”目标,统筹谋划、精心组织,全力推进平台建设先行先试,实现数据回流基层、用数自动抓取、报表一键生成、工作闭环处置,在基层减负、赋能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平台建设使用提供“市北样板”,相关做法获得省委社会工作部肯定。3月份,全市“掌上社区”平台建设工作推进暨培训会议在市北区召开,全面推广平台使用,积极探索建立数据赋能基层治理新范式。

突出减负赋能导向,聚焦试点改革系统推进

自2024年7月启动试点以来,立足为基层减负赋能职责,实现“区街居”三级贯通、21个街道137个社区使用全覆盖,推动智慧化触角向社区延伸,确保平台真正发挥作用。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区两级领导多次一线指导,市委社会工作部主要和分管负责同志先后多次来我区现场调研,区委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现场听取平台建设情况汇报,针对工作进展提出具体要求。区委社会工作部按照部署要求,建机制、明责任、重培训、强队伍,定期召开专题会调度平台建设情况,先后深入街道、社区调研,听取基层的意见建议,并及时反馈市部和技术公司,为“掌上社区”平台建设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和指导保障。

二是深入调研摸底。坚持从基层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调研走访10个街道,梳理出基层亟待解决的“报表数量多”“走访人群大”“巡查任务重”“政策掌握不全”“资料存放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反馈作为平台建设模块的依据。组织6个街道17个社区梳理各类表格清单840余份,主要涉及全年区级相关职能部门要求报送的各类表格,汇总数据需求类型和形式,确保报表功能精准高效。自下而上搭建为基层而建务实管用的平台,同时深入50余个社区实地督导,协调解决数据录入问题,加速推动平台建设。

三是完善推进机制。联合区大数据局组建专项工作组,建立“双周调度、月度研判”工作机制,协调相关部门开放数据,先后组织召开调度会3次、专项推进会6次,对信息数据摸排、工作路径优化、平台架构设计等关键环节进行全程跟进调度。对全区街道和社区的318名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组织项目团队系统讲解平台架构设计与功能模块操作要点,同步建立“线上即时答疑+线下精准指导”服务机制,重点解决权限配置、数据关联、流程操作等实务问题。

突出协同共治导向,聚焦共享集成破壁融合

平台按照“市级返还、区级共享、街居摸排”的数据整合思路,打破传统治理中的“信息孤岛”,实现了部门“条状数据”与基层“块状数据”的归集整合,搭建起基层治理“数据仓”,既解决了部门数据对接难、共享难等难题,也解决了数据不回流的困境。

一是实现数据共享。按照“小区-楼栋-单元-房”步骤,先行导入街社摸排居民数据,市级将公安、民政、教育等20余个部门信息实现信息实时推送,通过与上级推送的各类数据进行比对清洗,“起底式”归集涵盖102万实住人口、58/万余套房屋、40万余企业信息的基础数据库,初步实现了“以房管人”精准锁定,促进数据跨层级、跨领域、跨部门共享归集。

二是推动标签集成。平台融合市级返还的人口户籍、出生、死亡、学历、特殊群体等36类数据,以及市北区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共享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300余万条数据,汇聚街居完善的九小场所信息和党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9大类治理力量信息,创建重点关注群体、重点关心群体、重点治理力量等230余个人员分类标签,为实现“精准画像”功能夯实基础。

三是动态维护更新。制定《“掌上社区”平台数据信息维护更新管理暂行办法》,社区组建信息维护更新队伍,通过日常服务、文娱活动、摸排走访等方式,在不增加基层负担的同时,不断完善更新各类数据信息,实现即时更新,有效保障数据准确性、完整性、实效性。通过各类数据的归集与形成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指导规范,全面保障基层治理数据库的合规性、安全性、鲜活度。

突出群众需求导向,聚焦治理模式转型升级

平台以数智技术为支撑,积极回应基层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推出基础数据、共享空间、任务管理模块,实现“数字减负、云端增效”,推动基层治理模式由“粗放管理”向“精细治理”转变。

一是推行智能填报。贯通区、街道、社区三级700余个“山东通”政务账号,全面实现智能填表、数据抓取、一键报送功能,既能直接从平台中抓取引用数据自由制表,直接减少向基层发布任务量,又能实现报送情况全程追溯和回收表格自动汇总,免去逐一收表、人工统计的麻烦,着力破解基层多头报送、重复填表问题。目前,社区表格报送工作量已减少66%,通过复用平台数据切实提高表格填报效率,平台数据复用率达到90%。同时依托“政务云”的共享模块,方便基层将工作资料上传保存,有效实现同级共享、跨级调用,避免反复索要资料,有效保障数据安全。

三是开放应用场景。围绕基层在民生保障、补贴认证、应急安全等50余项高频工作事务,发掘需求拓展场景,提高数据的应用实效。各街道社区利用数据信息,经过实时或定期进行自动比对,精准识别、精准感知各类群体,实现各类津贴精准发放、各类补贴政策精准投送,让群众享受到智能精准、便捷高效、规范有序的民生服务。比如,利用部门提供的生存状态、出生证明等数据接口,围绕高龄津贴、分娩补助、独生子女补贴等福利事项,主动发现符合条件人员新增的线索,实现从“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街道社区也可自主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应用场景,将党员、社会组织、退役军人、志愿者等社会力量进行大数据匹配,精准邀请专业人员参与,为社区开展走访慰问等活动提供数据支撑,目前,平台试已服务全区所有社区500余名基层干部。

二是赋能研判决策。构建起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系统”,利用平台中基层治理的各类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研判潜在社会问题和治理需求,提高治理决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平台汇集基层人、房、 企、城市部件、治理力量等各类信息,实行多标签分类管理,授权部门拥有业务范围内“基础信息”的查看和导出权限,可以总览和分区域掌握单一信息,也可以利用整合的多类数据资源,在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安全监管、选址规划、精准动员、资源匹配等方面推进智能辅助决策,将数智化切实融入信息采集分析、决策制定、服务保障等基层治理各个方面,实现决策方式由“被动稳事控局”向“主动深耕善治”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