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李玉梅 淄博报道

2025年5月23日,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公布,淄博以“五连冠”佳绩再绽文明之光。自2011年首获殊荣以来,这座老工业城市,以“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初心,将文明建设融入城市血脉。作为总面积59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70万的品质活力城市,淄博城镇化率达75.66%,政府透明度与城市信用长期位居全国前列,2023年群众满意度更以全省第一的成绩印证文明建设成效。近年来,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淄博聚力打造“五个淄博”,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推动文明城市创建迈向纵深,交出了一份“文明与烟火共舞”的时代答卷。

精细化治理:从“面子”到“里子”的蝶变

淄博以“绣花功夫”雕琢城市细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针对老旧小区“飞线”顽疾,主城区进行全面整治,擦亮了城市社区的天际线,让城市容颜更干净靓丽;秉持“沉浸式”感受、“体验式”创建理念,打造最美农贸市场、社区等沉浸式体验场景124个,推广“沉浸式”场景化模式29个。同时,创新“潮汐式”便民市场、增设宠物厕所等举措,平衡市容管理与烟火气息,实现“文明有序”与“便民利民”双赢。结合“网红城市”流量机遇,淄博开展背街小巷改造,打造180余处文化墙,将陶琉文化、家风家训融入街巷肌理,让老街区焕发新活力。

实践创新: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共治”

淄博构建“有淄有爱”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围绕“五个淄博”,推出文明成景八大行动,覆盖餐桌、出行、旅游等八大领域。着眼节约、秩序、好客、诚信等八个成景类型,打造5批90余处夜间经济街区,设置210处早市、便民疏导区,增设临时摊位179处,划线店外经营259处,引导规范占道、店外、露天经营及流动摊点19400余处。打造示范点位200余处,形成典型案例100余个。

政务服务大厅推行“齐好办”帮办代办服务,“爱淄博随手拍”平台汇聚24.6万市民巡访员,累计反映问题23.4万余个,有效处理问题22.3万余个,上传文明瞬间247万余个;开展“有爱指数”测评,定期邀请社会各界代表参与,发现整改问题2000余个,形成“人人参与、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

文化赋能:从“历史底蕴”到“时代新韵”

淄博深挖齐文化基因,打造《管子说》IP,推出《五个淄博》《齐人新说》《一座有爱的城市》系列公益广告11.3万余条次。组建“思政大先生”宣讲队伍,共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429个,组织“明理胡同”百姓宣讲450余场,受众群体近2.5万人。依托红色资源,开展“红色研学”“村晚”等群众性活动,焦裕禄纪念馆、黑铁山抗日纪念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高地。2024年乡村文化旅游节期间,3000余场活动展现非遗魅力,移风易俗小戏小剧线上播放,文明新风浸润城乡。

全民参与: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

淄博构建“政府+社会+市民”协同机制,市领导挂包指导,部门协同联动,形成“五位一体”常态化创建格局。通过开展“创城惠民百件实事”活动,征集惠民项目8大类,改造城市景观、标准化母婴室100余个,提供便利停、放心亭、安心座17184个,构建了“文明烟火两相宜”的城市图景,文明赋能让“人好物美心齐”成为淄博的新名片。

产业与文明融合:从“流量红利”到“文明增量”

面对2023年“淄博烧烤”爆火,淄博以文明护航发展,推出“五个淄博”20项微改革制度规范,助推“流量”与“留量”双赢。推出“烧烤地图”“文明用餐公约”,引导游客文明出行,相关经验获央媒报道。推动各级开展“我爱淄博·文明旅游”志愿服务“六进”活动,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设服务站点300余处;“爱心驿站”等微公益项目覆盖全城。同时,将文明理念植入产业发展,氢能、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践行绿色低碳,汇聚“五个淄博”建设的磅礴力量。

从“四连冠”到“五连冠”,淄博用行动诠释“文明没有终点”。这座城以“有解思维”破题治理难题,以“有淄有爱”凝聚市民共识,更以“里仁为美 齐乐融融”书写文明新篇。未来,淄博将继续以文明为底色,不断深化“五个淄博”建设,持续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向城市文明建设转变,绘就“人好物美心齐”的现代化城市画卷,让文明之光照耀淄博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