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过武陵山脉,乌江两岸的十几万亩茶园翻涌着层层绿浪。眼下,正值春茶季,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迎来丰收盛景:1.26万吨茶叶陆续下山,13.6亿元产值蓄势待发。
从昔日的石漠化荒山到如今的“绿色银行”,近年来,沿河聚焦茶产业发展优势,以“梵净山·沿河古茶”品牌打造为支点,撬动茶产业上中、下、全链升级,推动黔货出山,带动千村万户增收致富,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沿河万亩生态茶园。沿河自治县委宣传部 供图
上游:拓建“绿色银行” 抱团升级茶园
谷雨时节,沿河自治县中寨镇志强村“白叶一号”5G智慧茶园内,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温度湿度。30多名茶农双手翻飞,忙着采收新年的茶青。
35岁的村民杨胜强和媳妇张罗着将今年第15批优质茶青送往村里的加工茶厂,他乐呵呵地算起今年首笔丰收账:“靠着这片从浙江安吉跨山越海而来的‘感恩茶’,预计今年能有20万元收入。”
虽然手臂有缺陷,但勤劳的杨胜强,不仅承包30多亩茶园,还养了80多头肉牛,130多只白山羊,每年综合收入能有40万元,家庭农场办得有声有色,每年还带动上千人次就业。

村民杨胜强和媳妇正在采茶。吴采丽 摄
2018年,36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跨越1400多公里,从浙江省安吉县跨越山海,“远嫁”沿河,在中寨镇志强村种下第一株茶苗。
近年来,沿河花大力气不断升级现代化茶园建设,优化水电路,绿色防控系统,智能化管理配套,有序推动茶苗标准化种植面积,扩大“绿色银行”服务范围。
如今,中寨镇首株“白叶一号”已长成万亩茶园,建成全国“白叶一号”智慧种植标杆。同时,还通过党建引领,“企业+合作社+农户”方式,覆盖中寨镇11个村,带动1133户茶农增收。
春风轻拂,茶园绿浪翻涌,志强村茶叶加工厂内茶香四溢。智能化生产线全速运转,杀青、揉捻、烘干……设备与工人协作下,每天可加工茶青6000斤以上。

中寨镇首株“白叶一号”。吴采丽 摄
“除了扩大茶园,我们还引入浙江安吉的制茶工艺,建成清洁化生产线3条,年产能达200吨,产品直供长三角高端市场。”厂长田军介绍,这座茶厂实现从卖茶青到卖干茶转变,不仅让本地茶青增值30%,更带动周边50余名村民转型为产业工人,月均收入超4000元。
中寨镇靠着一片“感恩茶”,整合资源,抱团发展,不断激发产业裂变。该镇先后建起6家茶叶加工厂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小叶子成为“联农带农促增收”的支柱产业。
目前,沿河自治县建成茶园基地15.81万亩,投产茶园面积14.8万亩,推广优良品种10多种,茶叶覆盖18个乡镇(街道)98个行政村,其中4个万亩种茶乡镇,24个千亩种茶村,76个百亩种茶户,带动农户季节性用工20万余人次。

中寨镇智慧茶园。吴采丽 摄
中游:二产提质增效 全链增值富民
精深加工延链释放叠加效应,沿河的茶产业正从“单一采摘”向“全链增值”延伸。
4月25日,在新景镇,贵州新景生态茶业有限公司的一条条碾茶生产线昼夜运转,将茶青加工成欧盟标准“绿宝石”、高端抹茶等产品,销往长三角、珠三角市场。
“我们的茶叶基地实行统防统治,严格按照欧盟标准管理。生产的绿宝石农残检测多达480项,早春绿宝石产量12000斤,产值130万元。”贵州新景生态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汪劲超信心满满地介绍,通过建设优质茶园,与贵茶集团签订战略协议,公司生产的“绿宝石”严格按照欧盟标准,出口欧盟市场。

姚溪村“贡茶”园。沿河自治县委宣传部 供图
抱团发展,聚链成群。目前,贵州新景生态茶业公司新投资建设的碾茶生产线,年产量达3.6万斤,长期与贵茶集团合作,为星巴克等企业供应优质抹茶原料。
近年来,作为省级龙头企业,新景生态茶业有限公司服务4个产茶村,年产值1500万元,带动茶农年增收900万元。
生态茶产业是新景镇主导产业,该镇组建了生态茶产业专班,强化产业管护、技术培训和宣传动员,确保提高茶青下树率和茶农收益。今年该镇还申报了75万元财政衔接资金,用于发展1100亩碾茶产业,不断提升茶业效益,带动群众增收。

新景镇茶叶加工厂。沿河自治县委宣传部 供图
目前,新景镇建有5个大型茶叶加工厂、3条碾茶生产线,累计发展生态茶园2万余亩,实行村民管护,公司和合作社统防统治、统收统销,带动9个种茶村、76个村民组发展茶产业。如今,新景镇的“画廊雀舌、龙井毛峰、姚溪贡茶”等茶叶产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出口欧盟,畅销国内外,更衍生出抹茶粉、茶食品、茶日化等12类深加工产品。
聚焦精深加工,政策红利持续加码。2025年,沿河自治县支持新建4条碾茶生产线,并设立300万元人才基金,引进2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
目前,该县现有茶叶经营主体86家,生产加工类经营主体共42家。有SC认证企业21家,出口认证企业4家。2024年实现茶叶产量 1.28万吨,产值13.8亿元。

志强村茶叶烘干工厂。吴采丽 摄
下游:千年古茶“破圈” 品牌出山勇闯市场
春天的丰收,在塘坝镇的榨子村同样热闹。在这里,数万棵千年古茶焕发新生,成为当地响当当的拳头品牌。
“我们目前年产能600吨左右,主要有千年古树红茶、绿茶、白茶,产品不仅销往北上广深等全国各大中城市,还曾经远销欧洲和东南亚,也曾是多个国家驻华大使馆指定用茶哩。”提起沿河千年古茶树,贵州塘坝千年古茶有限公司负责人田浪满脸自豪。

榨子村古茶树。吴采丽 摄
榨子村是沿河县茶产业核心区,有2万余株古茶树及2.8万亩生态茶园。而自小在村里长大的田浪,不仅从父辈那习得传统制茶的好手艺,也凭借出色的经商头脑,围绕千年古茶,成立公司,开起沿河首家高端茶楼,打造“千年古茶”品牌。
作为最早一批将家乡千年古茶宝贵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及产业化发展的经营主体,田浪早在2018年就和老乡们把榨子村的千年古茶带进“国家队”,曾在全国铺开33个线下经销门店,一度让曾经卖几元至几十元一斤的古树茶,身价倍增至三四百元一斤,“沿河千年古茶”名声大振。

榨子村古茶树。吴采丽 摄
“但近年来我们的发展也面临加工技术粗放、产品附加值低的瓶颈。”田浪坦言,在公司发展过程中遇到不少经营管理曲折,还面临产业化加工技术薄弱及设备升级难。
榨子村茶叶品质优异,但产业效益未充分释放,公共品牌意识不足,产业链条难以延长。近年来,沿河自治县借莞铜协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围绕“古树茶特色乡村”的定位,计划在塘坝镇榨子村建设规模化种植基地、现代化加工集群及区域性茶叶交易集散中心,并积极探索茶旅融合路径。

东莞市茶叶行业协会、培训专业委员会及专家团队赴沿河自治县塘坝镇榨子村,开展古树茶叶加工技术培训及古树红茶礼品开发结对帮扶活动。 沿河自治县委宣传部 供图
“通过构建‘技术赋能+产业重构’双轮驱动机制,系统地推进榨子村茶产业链全链条转型升级。”东莞挂职沿河县委常委、副县长黄效荣介绍,目前,依托东莞市茶协创新联盟技术支撑,沿河将重点实施“三链融合”工程,延伸产业链,构建从生态茶园到精深加工的标准化生产体系;提升价值链,打造“千年古茶,佳藏香茗”区域公用品牌,开发茶文旅融合体验项目;贯通供应链,依托“莞铜协作·村企结对”优势建立定向销售渠道,形成“品牌溢价、体验增值、产业增值”的乡村振兴新范式。
不仅如此,东莞将依托东部市场优势,帮助沿河古树红茶打入粤港澳大湾区,出山入海闯世界。通过针对性设计红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关键工艺的标准化流程,指导开发千年古红茶等高端礼品茶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并统筹加大古茶树保护、技术培训及产业升级。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采丽
一审 阙成岱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