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在龙王头游玩。
今年以来,平潭以“国际风范、青春时尚”为核心理念,通过文化深度挖掘、业态创新融合、环境综合整治“三管齐下”,不断提升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推动文旅产业实现从“流量经济”向“留量经济”的质效跃升。
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平潭接待游客228.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2%和16.1%,其中过夜游客115.03万人,同比增长15%,占全区旅游总人数的50.3%,继续延续2024年度过夜游首次突破50%的态势。文旅产业逐渐实现从“一日游”到“深度游”的结构性转变。
文化破圈:
跨界解锁文旅新玩法
在壳丘头遗址博物馆第一展厅,一件出土于数千年前的陶杯,因与现代咖啡杯“撞款”而成为“网红文物”,吸引众多游客拍照打卡。
“这杯子太有意思了,谁能想到古人喝东西的器具和我们现在这么像!”来自广州的游客谢女士举着手机边拍边感叹。她将拍摄的文物照片配上“跨越千年的默契”文案发到朋友圈,短短半小时便收获众多点赞。
这场“古今对话”的背后,是博物馆对年轻化表达的深度探索:裸眼3D技术重现远古先民渔猎场景,让历史从展柜走向沉浸式剧场;文物联名咖啡杯、陶纹帆布包等文创产品,使游客能“捧着史前同款打卡”。
壳丘头遗址博物馆的火爆并非偶然。这座全国首个南岛语族文化主题博物馆,也是中国考古博物馆首个分馆、以“南岛语族起源地”为文化标签的博物馆,自开馆以来便通过年轻化表达持续“破圈”。
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助理馆员吴兰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提取陶器上的波浪纹、贝齿纹等史前美学符号,将其转化为现代人看得懂、愿意传播的文化语言,才能真正架起古今对话的桥梁。
今年前四个月,博物馆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春节期间单日客流更突破千人。此外,博物馆近期加入全国博物馆文创联盟,进一步推动南岛语族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在壳丘头遗址博物馆掀起“文物打卡热”的同时,平潭的非遗传承也展现出蓬勃生机。
日前,首届“千年非遗寻迹龙海”非遗民俗文化日活动启幕。夜幕下,百年烧瓦塔民俗的火光映照着非遗沙画的现代演绎;古厝内,非遗技艺传承人与孩童共制贝雕的场景,诠释着技艺传承的温度。全新落成的“阅读小镇非遗会客厅”更将平潭词明戏的悠扬唱腔、岚台灯笼的细腻纹样,与当代艺术展览共冶一炉,打造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磁场。
在近期举办的福建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上,平潭十项非遗技艺组团亮相:蓝眼泪陶艺将梦幻海景凝于器皿,“平潭有礼”文创礼盒让传统纹饰变身时尚符号,刚柔并济的藤牌操表演更收获满堂喝彩。这些承载着海洋记忆的技艺,正通过创意转化打破时空界限。
平潭的文旅创新不止于单点突破。眼下,平潭正构建“考古遗址+非遗生态+海洋文化”立体矩阵:壳丘头遗址群与海坛海峡水下遗址“两大文化高地”双星联动,计划申报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非遗工坊与蓝眼泪民谣季、星空露营等新兴业态深度融合,形成“日探历史、夜赏非遗”的全时旅游动线。
在党工委管委会“一盘棋”统筹下,平潭正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借着壳丘头遗址群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东风,平潭以打造壳丘头文化遗址公园为切口,深化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构建“考古科研+文旅体验+产业延伸”的南岛语族文化产业链。
当游客捧着史前纹样咖啡杯漫步非遗市集,当南岛语族迁徙路线通过科学技术重现,这座海岛用创新证明:只有扎根文化土壤,才能培育出独一无二的发展优势。
改造整治:
提升行动绘就新图景
漫步长江澳景区,洁净沙滩与白色风车相映成趣,规范摊位沿步道有序排开,构成一幅和谐滨海画卷。“环境优美舒适,沙滩干净整洁。”湖南游客黄杨骄的赞叹,道出了平潭旅游秩序整治的成效。
曾经面临流动摊贩占道等问题的长江澳景区,通过“疏堵结合、长效治理”模式,正焕发新活力。君山片区管理局经济发展处科技副处长温国昌介绍,每日投入近百人在片区范围开展动态巡查,发放告知书、查扣违规工具,并在长江澳、仙人井等区域规划110个规范摊位,力求实现游客需求与景区秩序的双赢。
这场整治行动,正覆盖平潭全岛。为迎接旅游旺季到来,根据实验区党工委、管委会工作部署,实验区多部门联合开展重点区域旅游秩序整治行动,深入重点沙滩、景区及周边,对摊贩占道经营、商家违法经营、船舶非法载客等行为开展集中整治,进一步优化全区旅游发展环境。
在岸上严管方面,采取“教育+整治”模式,累计劝离流动摊贩591人次,清理违规摊位150处,拆除乱搭乱建固定摊位31处,向商贩发放《告知单》135份;在沙滩严控方面,重点整治违规插伞经营和沙滩车乱象,清退违规经营9户,查扣违规沙滩车17辆、拖拉机1辆,有力维护了沙滩秩序;海上则严厉打击“三无”船舶和非法载客行为,查获违规船舶19艘。
刚性执法之外,长效管理同样重要。针对海上旅游领域,连日来,多部门联合加大对乡镇船舶涉旅游活动违规作业专项整治力度,同时进一步探索规范管理措施,出台船舶从事海上休闲活动管理办法和备案经营许可相关规定。
“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并引导符合经营条件的船舶完善安全设施设备,做好经营备案登记,推动涉旅游船舶正规化经营,持续提升游客来岚海上休闲旅游的体验感。”实验区海洋与渔业执法支队负责人潘宏春表示。
以游客体验为核心,在整治旅游秩序的同时,实验区着力提升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在龙王头沙滩,新建的洗沙池让游客在几秒钟即可完成“无接触洗脚”,来自福州的陈先生一家就切实感受到了便利,“带孩子来玩,换洗方便多了!”他说。
随着旅游旺季临近,龙王头、仙人井、68海里等核心景区的配套设施系统升级,服务短板不断补齐,游客满意度节节攀升。这些改变源于平潭的“游客视角”升级策略。“我们收集了上万条游客评价,发现洗浴不便、遮阳设施不足是痛点。”平潭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雄表示,2025年计划投入约1500万元实施景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计划,对标识系统、休憩设施等细节进行标准化改造。
坛南湾景区智慧网联无人驾驶观光车正在测试,预计不久后投用。以68小镇大景区管理运营为思路,将68海里景区和台湾小镇合并管理,通过交通引导,游客可通过接驳车便捷地到达各个景区打卡点与沿线业态节点。如今的平潭,正以全新姿态迎接八方来客,让游客愿意走进来、安心留下来。
业态升级:
多元产品构建全时态
暮色中的平潭龙王头沙滩,海风裹挟着民谣旋律轻拂耳畔,海浪与露天酒馆的灯光交相辉映,游客张敏手捧“蓝眼泪”特调饮品感叹:“这里的氛围太浪漫了,音乐、海浪和光影编织成一首浪漫的诗。”
今年以来,平潭以“文化赋能旅游、科技驱动体验”为核心,推动多元业态深度融合,通过“全龄段、全时段、全场景”的文旅生态体系构建,不断提升旅游品牌影响力,实现客流与消费的双向跃升。
作为平潭文旅的“现象级IP”,蓝眼泪已突破自然奇观边界,演变为沉浸式消费符号。
在龙王头蓝眼泪露天小酒馆,每晚LiveHouse舞台汇聚优质歌手和乐队的精彩演出,搭配“日落橘子海”创意饮品、八闽风味小吃等,为年轻人打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交空间;台湾小镇蓝眼泪体验馆,运用先进技术,融合在地文化,为游客打造出沉浸式奇幻体验;竹屿湾影视基地追泪大本营,则打破时空界限,通过人工培育“蓝眼泪”,开放观影活动和主题打卡装置,为游客带来多场景的旅游体验。
“我们积极探索‘自然景观+消费场景’的创新模式,通过全岛联动、业态整合,让自然奇观转化为可触、可感、可带走的文旅场景,进一步提升旅游吸引力。”实验区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经理林升强说。
如果说升级“蓝眼泪”旅游体验,是平潭打破“季节限定”的积极尝试,多元化的特色文旅业态,则为游客打造了“全年无休”的深度体验。
今年,平潭文化游十分出圈,新落成的壳丘头遗址博物馆通过精心设计的展陈和多媒体互动装置,迅速成为游客必到的打卡地;海上旅游项目同样精彩纷呈,平潭22号国际游艇码头提供各类水上运动体验,68海里景区的快艇和水上飞人项目让游客充分感受滨海旅游的独特魅力;研学旅游也日益受到欢迎,中国水下考古·平潭展示体验馆等场所为游客提供了寓教于乐的体验机会。
如今,“上午游艇出海、下午听音乐会、夜间追蓝眼泪”全天候体验链正在形成,平潭正全力打造一个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文旅消费生态。
接下来,根据2025年重点体育赛事和音乐演艺活动规划,实验区计划推出集音乐节、非遗剧目、趣味比赛于一体的音体文活动,丰富“五一”黄金周旅游体验。
“‘五一’期间,台湾小镇将举办‘潮起·岚台艺海’文化艺术周,每天呈现不同的主题内容;平潭国际演艺中心将推出非遗文化周,通过经典剧目展演和非遗体验活动,打造全方位的文化旅游体验;第三季‘平潭青年计划’将结合热门IP,为亲子家庭和年轻群体创造更多互动乐趣。”实验区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宏表示,此外还有低空飞行、沙滩音乐派对等特色项目,让游客从早到晚都能享受不同的旅游体验。
此外,5月平潭倾力打造的音乐IP——蓝眼泪音乐节即将登场,云集许巍、王琳凯、林志颖、周震南、张栋梁等知名艺人,这也是平潭深度挖掘“蓝眼泪”IP,推动旅游体验从观光游向体验游转型升级的具体体现。从自然奇观的深度开发到文旅经济的价值跃迁,这场关于“蓝眼泪”的革新实践,正为平潭文旅高质量发展写下鲜活注脚。
来源:平潭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