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气:雲气也。象形。凡气之屬皆从气。
【譯文】:气:雲气。象形字。凡气的部屬大都从气。

【构字解读】:
气,是象形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气来无影去无踪的,没有固定的形状,怎么表示呢?然而古人用空中的云气来具象化抽象的事物,真是佩服古人的智慧,用长短不一的三横,表示云气漂浮在空中,三表示多,故画三横,见图1-2。《说文》:“气,云气也。象形。”段注:“象云起之貌,三之者,列多不过三之意也。”
直到春秋时期,为了跟“三”(三横等长)区别,上画弯曲,如图3。战国时各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写法,如图4-6。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统一将“气”字写为小篆的“气”,如图7。后来隶变、楷化,都承传了小篆字形。

“氣”的出现,最早见于《说文解字》:氣qì:饋(馈)客芻(刍)米也。从米气聲。《春秋傳》曰:“齊人來氣諸矦。”意思是馈赠人的谷物。在汉代假借用“氣”代替了“气”,来做云气之意,“气”废弃不用了。“氣”的原意也不用了,这就是久借不还(见段玉裁的假借三变说),又造出“餼”(xì)来表示馈赠人的谷物。“气”字在古代又有乞求、给予之义,后世作“乞”。在《说文》没有“乞”字,在《广韵·未韵》中有:“气,与人物也。今作乞。”在《广雅·释诂三》中有:“气,与也。”因此“乞”源于“气”。“气”字的演变图如下:

【字义的演变源流(图)】:
“气”字在中国古文化中的内涵也相当丰富,不管在自然界还是精神界,都有它的身影。可谓是遍布宇宙。
“气”引申为气体的统称,是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质。如:空气、热气。《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大地吐出的气,名字叫风)
中国古老哲学认为“气”是形成宇宙万物最基础的本原,万物皆由气化生,又称元气,或阴阳二气。《易经·系词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精气为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魂体游散发生变化。)《管子·内业》:“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气,通达开来就产生生命,有生命就有思想,有了思想就有知识,有知识就应及时停止了。)
中医的特定用语“气”,也源于中国古老哲学“万物皆由气化生”,那人也是由气所化生,则生命的维持全赖于气,在生理上,大致可分原气、卫气、营气和宗气等。《黄帝内经.灵枢. 决气》:“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黄帝说:我听说人有精、气、津、液、血、脉,我本来认为都是一气,现在却分为六种名称,不知道其中的道理。)
人呼吸的气息,《礼记·祭义》:“气也者,神之盛也。”(气是神的旺盛。郑玄注:“气,谓嘘吸出入也者。”)外在的用鼻子可以闻到的谓之气味,如:香气、泥土气。内在的状态可以表示气力,如《史记·周本纪》:“夫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不以善息,少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鉤,一发不中者,百发尽息。“(你离柳叶百步之外射箭,可以做到百发百中,但不善于在射出之后停下来休息,待会儿气力衰倦,弓和箭的偏差就大了,只要一发不中,以前所取得的成就都白费了。)
“气”也可以指人的精神状态,即气势。《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好的气势,又可引申为志气。如:《国语·楚语》:”夫民气纵则底.”(人民的志气没有了就会堕落)
不好的精神状态则为怒火、气恼。如:忍气吞声。也指欺压。如:受气。
“气”也可引申为社会或人的作风、习性。如:风气、习气、官气、俗气、小家子气。
还可以表示节气、节令、气候。由于一年四季的天气不断有变化,于是“气”字便拥有了“节气单位”的意思。南朝·梁·顾野王编撰的《玉篇》是中国古代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一部字书,它对“气”字是这样解释的:“气,候也……又年有二十四气。”对于“二十四气”的解释最早见于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该书《素问》是这样解释“气”的:“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那意思是,每5天为一“候”,每15天(三候)为一“气”,每90天(六气)为一“时”(季),每360天(四时/四季/24气)为一“岁”(年)。后来所谓的“节气”又增加了“节”的概念,以每两个“气”为一“节”,一年24气分为12节,大体相当于12个月统而称之则称为24节气。
最后作为形容词后缀:如:秀气、俊气、娇气、土气、洋气、洋里洋气、流里流气等等都是这种用法。

【例字】:
氛fēn:祥气也。从气分聲。符分切
【例句】:
原文:“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道德经》
译文:老子往西过函谷关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漂浮在函谷关上,(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