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把养育之恩,救命之恩,知遇之恩,称之为“三大恩情”。

对养育之恩我们无法选择,在以孝道为重要行为准则的古代,养育之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任何时候,“生命诚可贵”都是一个人的相对比较宝贵的,生命是我们为了延续后代,繁衍生息的基础,对于相救的恩情,也是不难理解的。

而对于知遇之恩,除了上面两种,似乎在古代,不仅仅是文人墨客的对此倍加推崇,而一些武将对于这样的事,也是舍命相随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名声的诠释

对于自己的名声而言,能谈到知遇之恩的,能诠释得最好的莫过于刘备对诸葛亮。

对于诸葛亮来说,自己虽然是自比于管仲、乐毅,奈何当时掌权者并不买账,其实并不是曹操、孙权等人不知道有诸葛亮这一号人物,像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混的也是风生水起,难道就不能拉他一把?因为诸葛亮的老丈人的大哥也就是黄祖干死孙坚,所以,他去不是找不自在吗?

其次就是他自己和颍川的徐庶、石广元,河北的崔州平等人等曹操起来以后,人家都是河南河北地方的大族,人家也不愿意带诸葛亮玩,只剩下自己一人,躬耕于南阳。

所以刘备来了,以汉室后裔,皇叔的身份,三顾茅庐,给足了诸葛亮的面子。当然了诸葛亮的能力也是没得说,刘备也是给与了充分的信任。对此知遇之恩,才会深追先帝遗愿。

能力的肯定

对能力认可的知遇之恩,莫过于萧何力荐韩信。

韩信从受胯下之辱开始,就辗转于军营之中,可惜才能得不到发挥,从项羽的执戟郎中变成了逃兵,从楚军中的逃兵又变成了汉军中的押粮兵。空有一身本事却没有用武之地。

直到萧何发现韩信之后,得到萧何力荐,才得以被拜为大将军,才会有后面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才会有背水一战,合围项羽于垓下,助刘邦扫平天下。

但可惜的是,此能力是有了,政治能力没有,被杀于未央宫中。

精神的慰藉

对精神的知遇,鲁迅与藤野之间的精神慰藉,是最合适不过了。

鲁迅先生早期因为是受到庸医的影响,在给自己的父亲治病是,不仅花费巨大,却收效甚微,不仅开出了稀奇古怪的药方,也开除了稀奇古怪的药。

他从一个富贵的公子哥,逐渐变成了一个家道中落的落魄公子哥。所以他最开始是想学医,不仅是要医治自己的亲人,还要医治自己的同胞。

在仙台医学院,在当时那个处处都受歧视的年代,那个中国人怎么能考到70多分的就被怀疑作弊的年代,是他的老师藤野先生给了莫大的鼓励。

此后,看到当时的国人精神上的愚昧之病比之身体的孱弱之病更可怕,才弃医从文。但对当时在异国他乡,还处处受到歧视的鲁迅来说,况且我们尊师重道的传统,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在精神和心理上是多么的温暖。

精神上的慰藉,精神上的知遇之恩,这也是后来我们能学到《藤野先生》这篇课文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