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池的改造

首先,要实现高产高效的鲫鱼养殖,需要合适的池塘。池塘的水源和水质必须良好,注排水方便,形状整齐,堤坝高而宽,池底平整,不得有渗水情况。池底的淤泥高度不应超过10厘米,如淤泥过高需要定期清理,以免对后续捕捞造成困扰。如果现有的鱼池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必要时需要进行改造。


在放鱼之前,必须对池塘进行药物清池,以杀灭潜在的病原体和有害物质。对于水源充足的池塘,可以进行干塘清理,然后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化浆或全池泼洒。如果池塘没有排水装置,可以带水进行清塘。这些措施有助于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使鲫鱼能够更好地生长和繁殖。当然,具体的养殖操作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技术要求进行调整。


鱼种的选择和放养

要实现高产高效的鲫鱼养殖,选择适合的鱼种至关重要。市场上有多种鲫鱼品种,但研究表明,高背鲫是比较适合养殖的品种。它们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并且相对容易饲养。与之相似的是异育银鲫,但需要注意在购买鱼苗时仔细区分,高背鲫的头部会稍微小一些,腹部呈现圆形。

在养殖之前,要注意池塘内鱼苗数量不要过多,以免引起"缺氧"问题。鱼苗的数量也不宜过少,否则会直接影响产量,损害饲养者的经济利益。因此,找到最适合的"饲养密度"至关重要。根据数据,一亩的鱼池可以放养约30克左右的鱼苗1400尾或者放养约50克左右的鱼苗1200尾。在搭配其他品种时,搭配鱼种的总数量不能超过600尾。


鱼种的驯化

鲫鱼生活在水体的下层,需要经过驯化,以降低饲料成本并增加经济效益。驯化鱼种相对容易,尤其在鱼苗阶段。驯化后的鲫鱼有上浮抢食的习惯,这有助于管理和观察。

在喂食时,可以适量添加诱食剂,这有助于缩短驯化时间。驯化时间在鲫鱼放养密度较高、群体数量较多时通常较短,因为它们更容易受到诱食剂的吸引而加快驯化过程。而在密度较低或群体数量较少的情况下,驯化时间会变长,因为竞争较少,它们不太急于进食。


投喂技术

投喂技术对于鲫鱼养殖的成功至关重要。投喂过少会导致鱼体维持代谢状态,甚至体重下降。投喂过多则会引发鱼病甚至死亡,并影响水质。

要根据水温和鱼类的摄食强度来确定投喂量,避免投喂过少或过多,也要防止过剩饲料对水质造成负面影响。饲料粒径的大小也需要考

虑,不应超过鱼口的大小。通常,根据鱼的体重,制作不同粒径的饲料。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颗粒饲料规格选择标准:


鲫鱼体重在10克/尾以下时,饲料粒径选择0.5毫米。

鲫鱼体重在10克/尾-30克/尾时,饲料粒径选择1毫米。

鲫鱼体重在30克/尾-75克/尾时,饲料粒径选择1.5毫米。

鲫鱼体重在75克/尾-100克/尾时,饲料粒径选择2毫米。

鲫鱼体重在150克/尾-300克/尾时,饲料粒径选择2.4毫米。


鲫鱼体重在300克/尾以上时,饲料粒径选择3.2毫米。

投喂次数也是重要的因素。在幼鱼阶段,每天投喂3-5次;而在成鱼阶段,每天投喂2-3次。投喂方式可以采用人工投喂、自动投饵机投喂或自动定时投喂等形式。鲫鱼通常不会出现抢食情况,因此在投喂时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时间,并确保将饲料放在固定的饲料台上,以防止饲料沉入泥中而浪费。


水质要求及疾病防治

维持良好的水质是鲫鱼养殖成功的关键之一。为满足鲫鱼对钙和磷元素的需求,可以在池塘中添加相应的钙磷元素。此外,定期投放事先培养的小球藻可以提供鱼类所需的高质量饵料,增加池塘中有机生物的数量。

在鲫鱼的养殖上半年,需要适度降低池塘内的微生物生态刺激,以确保鱼苗能够正常生长。病害防治也是关键。以下是一些常见疾病和相应的防治方法:


水霉病:可使用浓度为2%-4%的食盐水进行清洗,同时注意水质控制。

肝胆综合征:多因饲养密度过高和饲料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