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得和尚简介

拾得是唐代丰干禅师在松林漫步时捡回来的稚龄男孩,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拾得长大后成为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是佛教史上著名的诗僧,行迹怪诞,言语非常,相传是普贤菩萨的化身。雍正皇帝敕封拾得为“合圣”。

谈到拾得,就不得不谈寒山(文殊菩萨)。

也就是“姑苏城外寒山寺”中,提到的寒山,寒山寺也因此而得名。

寒山,又叫寒山子、贫子。相传在唐代时,寒山放弃读书,独自一人跑到浙江天台翠屏山隐居起来,当时住在天台山的一所寒岩里,自号为“寒山子”。有一天他离开寒岩到国清寺去,走在山中的半路上,忽然听到有婴儿的啼哭声,于是他急忙闻声寻去,只见在路旁的乱草丛中,有一个被人遗弃的婴儿,当时寒山便将他抱在怀中。说来也怪,这个婴儿见风就长,寒山一条岭还没有走完,婴儿已经长成了小孩。寒山问他为何被遗弃在路旁?小孩说我在等候一位诗仙。寒山问他的名字,他说自己没有名字。寒山因其拾自路旁,就给他取名为“拾得”。以后,这条小岭也因此叫做“拾得岭”。

寒山和拾得一起来到国清寺,只见古刹幽静,佛像庄严,香客如云,一派鼎盛兴旺之象,就舍不得离去,要求方丈让他们留在寺里烧火做饭。

寒山与拾得在寺中形影不离,情同手足,成了莫逆之交。某一年,有位越州的汪氏,由女儿芙蓉陪同一起来寺进香。不料汪氏进香完毕,突生一病,临命终前她指派芙蓉,请来了寒山和拾得两个人,汪氏对他们说:“眼看我的病已难愈,我把芙蓉托付给你们两位,望你们今后能以手足相待,最好能与你们中的一个结为夫妻……”说罢,她就离开了人世。

从此以后,他们两人对待芙蓉更是情同手足,拾得与芙蓉的年龄相仿,后来就渐生爱慕之情,而有的人见寒山年长无妻,却希望寒山与芙蓉结成夫妻。

一天清早,寒山出外砍柴回来,看见芙蓉的房里灯还亮着,感到有些奇怪,他走近窗边一听,原来芙蓉在房间里伤心地哭涕,拾得正在旁边劝说。寒山正准备进去问个究竟,只听得拾得对芙蓉说:“芙蓉,不要哭了,我们暗暗相好,寒山并不知道,他如果知道了,一定会成全我们的。我和你虽然不能结为夫妻,但你永远是我的好妹妹……”

寒山一听,才知道拾得与芙蓉早就相爱了,他当即打定主意,离寺远走,以成全他们两人的大事。寒山收拾好自己的破衣烂被,走出了小院,忽然一想,自己不明不白的离去,一定会把拾得、芙蓉急坏。想到此,他又转身回到院里,拿起一块小小的石头,在院落的墙壁上画了一个光头和尚,又在旁边留了一首五言诗:“相唤采芙蓉,可怜清江里。……此时居舟楫,浩荡情无已。”写完后,寒山就悄悄地离开了国清寺。

拾得和芙蓉在寺院等了好久,一直不见寒山回来,他们便心里纳闷,好生奇怪,后来在院落的墙壁上,看到了寒山留下的诗和画,才知道他已经出家做和尚去了。拾得明白事情原由以后说:“我一定要把他找回来,哪怕是找到天涯海角,如果找到了,我就与他一起出家;如果找不到,我也就不会回来了。”芙蓉听罢,知道寒山和拾得的真情厚义,也只好忍着心中的痛苦,哭着与拾得分别了。

拾得为了寻找寒山,不怕山高路远,不怕饥寒风险,他日夜奔走,找了很多地方,可是一直不见寒山的踪迹。有一天他找到苏州古城,在此一打听,听说在姑苏城外的枫桥,有一座小巧别致的寺院,新来了一个衣着破烂、疯疯癫癫的和尚,其相貌与寒山相象,于是他就忘记了饥渴和疲劳,立即精神抖擞、快步前往。走进枫桥时,拾得想,我不能空手去见寒山呀,就在这时,他看到旁边荷塘里有许多盛开的荷花,就赶忙跑到荷塘旁边,伸手摘了一朵又红又大的荷花,捧在手里走进了寺院。

寒山听说拾得千里迢迢而来,想必腹中饥饿,急忙从房中捧出一只盛着素饼的竹编食盒。二人相见,寒山送盒,拾得献荷。从此传为佳话,后人把捧荷的拾得称为“和”(谐音),把捧盒的寒山称为“合”,两人合称为“和合二仙”。

从此以后,寒山和拾得更加亲密无间,互敬互助,几年以后,拾得外出传道,云游各地。据说他后来东渡到了日本,如今日本还建有“拾得寺”和“寒山寺”。而寒山一直在苏州枫桥镇上施药舍茶,最后在枫桥寺院圆寂。

苏州枫桥这座寺庙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因寒山和拾得在此居住而出了名,以后便改称为“寒山寺”。直到现在,寒山寺里还塑着和合二仙相亲相爱的塑像。另外在寺院里面还有一块寒山和拾得画像的碑刻,以表对二位高僧的纪念。

拾得画的品读

拾得是一位云游和尚,据查,曾云游日本修行普渡,目前日本还有拾得寺和寒山寺。

这幅重游蓬莱岛图,该是他云游日本归来再次来到蓬莱岛有感而作。虎到也,好逍遥,重赴蓬莱岛。白云深处是吾家,是是非非一齐扫。意语海上归来,终于又到了蓬莱岛,还是那么开心逍遥。看着远处白云深处,应该就是我的家了吧,到家了,所有以往的是是非非,都一扫而空了。

这幅画一改竖写从右至左的风格,由左至右,特立独行。初现从竹简向纸张书写对格式宽松要求的特点。

细看画风,线条细腻,用彩温润,人物传神,非常符合唐盛世之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