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怕游客赶不到海,日撒蛤蜊3000斤,不让游客空手而归;政府食堂敞开大门,日蒸米饭1000斤;万斤西瓜全免费,5万支雪糕免费送,让游客享受清凉……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文旅“宠客”的风吹到了各地,引发热情“围观”。网友纷纷感慨:“各地文旅又双叒卷出新高度!”有本地人“玩梗”调侃:“额娘,这样哄孩子的歌,您从未对我唱过。”
在文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这些看似“疯狂”的宠客之举,究竟隐含着怎样的行业趋势与发展逻辑?
一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各地文旅主打一个“听劝”“宠客”、花式“整活”——
不让任何一份期待落空,誓要让游客“不白来”。
山东日照一景区怕游客赶海挖不到蛤蜊,日撒3000斤蛤蜊,让游客享受“赶海”的乐趣;为方便入境游客游览,青岛不少景区贴心上线了多语种服务系统;海南三亚全城开启“椰子派送模式”,志愿者们在机场、车站、景区、夜市等热门点位,将椰子免费送到游客手中;陕西西安开启“超长待机”模式,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博物院等多家文博单位均延长了开馆时间,让游客能更从容地领略历史文化的厚重魅力;浙江开化县的文旅局长当起了导游,讲解专业又耐心……
这些暖心举措,都在传递同一个信号:来了,就绝不会让你空手而归。

“好客山东·齐鲁1号”旅游列车实现了“车票+景区+酒店”的联动 图源:文旅山东公众号
懂你期待的诗与远方,主打“想游客所想”。
在山东,“好客山东·齐鲁1号”旅游列车实现了“车票+景区+酒店”的联动,游客买一张车票,就能从上车吃喝玩乐管到下车进景区;北京推出“活动+门票+酒店住宿”套餐,实现从“拉着箱子到剧场”到“观演住宿一条龙”的服务升级;重庆“实力宠粉”,共推出了700余项文旅主题活动,以满足八方游客多样化需求;青岛策划推出“海上巡游”展示,节日期间,多艘极速兜风快艇和运动帆船同一时间在奥帆中心不同海域带来巡游展示,为游客打造海上盛宴……
这些精心设计的文旅产品,不仅是服务升级,更是对游客需求的精准回应,让每一次出行都充满惊喜与期待。

5月1日,重庆市荣昌区政府机关食堂面向游客开放,首餐吸引超3000名游客品尝体验 图源:荣昌微发布微信公众号
以炽热的姿态拥抱每位来客,“来了就是自家人”。
线上一键呼叫公交,享受便宜且灵活的出行方式;敞开政府食堂大门,18元“五菜一汤”,好吃不贵;设立“暖心驿站”,免费供应纯净水;开设12345“旅游服务专席”,实行“首接负责制”“先赔付后处理”;开放机关停车场,让游客免费停车……
不少地方拿出热气腾腾的行动,摆出“掏出家底”的姿态,让游客切实感受到被在乎、被尊重。
二
当下,各地都想要在百花齐放的文旅“battle”中实现弯道超车,“宠客”,无疑是各地文旅产业在白热化竞争中探索出的突围之路。
今年4月,山东省提出,营造人人参与、全民宠客的浓厚氛围,致力于让游客游得尽兴、吃得满意、住得舒适、购得开心;1月,四川遂宁推出四大“宠客”举措;去年,黑龙江全面升级并持续推进“宠客”模式……
这些做法清晰地折射出当下文旅市场的新发展趋势。
游客既要“诗与远方”,也要“朋友圈九宫格”。
日照投放3000斤蛤蜊、荣昌蒸煮1000斤米饭、青岛“遍地”是街头演艺……这些暖心的举措背后,蕴含着一个关键密码——情绪价值。今天,旅行的意义不再是地理的简单迁移,而更多的是心灵的栖居;不再是走马观花式的打卡,而是情绪的沉浸式体验。
当前,各地文旅的“宠客”竞争,本质上是服务创新力的比拼,是对人间烟火与人文温度的重新诠释,更是对游客细微情感需求的精准洞察。
通过打造独特且具象化的沉浸式体验,游客身份从“走马观花的旁观者”转变为备受重视的“特邀嘉宾”,进而有效激活“情感共鸣—口碑传播—客源增长”的良性循环。

“五一”假期,浙江开化县文旅局长当导游,连续5天公益带团讲解 图源:光明日报公众号
游客不仅是故事的亲历者,也是最好的宣传员。
过去,景区过度依赖门票经济,将游客视为“一次性流量”,搞“一锤子买卖”;如今,“宠客”策略凭借情感纽带,让游客变身城市形象的传播者。
比如,住进宣恩县文旅局长家的游客,离开后会在社交平台发布暖心体验,带动更多人向往这座城市;收到榆林“温情提醒罚单”的司机,或许会因此对当地交通管理产生好感,更愿意故地重游;青岛地铁工作人员陪身体不适的外地游客前往附近医院就诊,让其感慨:“遇见你们,是这次旅行中的美好之一”,也让更多外地乘客点赞“被青岛暖到了”。
这些源自游客亲身经历的口碑传播,往往比广告更具说服力。数据显示,游客自主发布的旅行攻略转化率比传统广告高3到5倍。这种基于真实体验的社交传播,打破了过去文旅营销的单向灌输模式,构建起“体验—分享—引流”的良性传播循环,让文旅宣传更具实效与活力。

不少网友为榆林交警柔性执法点赞 图源:光明日报公众号
游客是文旅新变的见证者,更是产业升级的驱动者。
当重庆荣昌的政府食堂成为旅游热点——这里“五一”假期首日被游客“吃掉1200斤大米”,带动当地酒店预订量增长5倍,让荣昌区成为“网红”。
“宠客”模式的兴起,正推动着文旅产业的系统性变革。从供给端看,淄博烧烤、尔滨冰雪等接连破圈,各地文旅部门掀起创意比拼热潮,新晋顶流一个接一个。
在需求侧,游客的消费偏好发生显著变化,很多游客不再满足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打卡式旅游,深度体验游、文化沉浸游、赛事主题游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人们通过旅行,感悟文化、体验生活,重新发现城市、深入理解乡村。
三
在各地竞相以“宠客”姿态拥抱游客的当下,有人难免心生疑问:仅凭热情款待,城市文旅产业就能实现长效发展吗?又该如何锚定发展方向,将游客短暂的心动转化为持久的向往?
要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需要回归文旅产业的本质与内核。文旅产业,究其根本,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产业,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热情款待固然能给游客带来良好的初始印象,但要实现长效发展,还需深挖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将其巧妙融入旅游产品与服务之中。

特色的啤酒文化吸引着日韩游客来青 王雷 摄
“懂得先做好自己”。
文旅产业想要接住泼天的流量、从容承接大规模客流,关键是内外兼修,做好自己。对外,通过主题策划与IP塑造打造文旅宣传亮点;对内,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以西安大唐不夜城为例,其在创新唐风演艺、不倒翁等现象级IP的同时,推进街区无障碍设施改造、智慧导览系统升级,既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盛唐气象,又提供了舒适便捷的游览体验。
可见,只有将吸睛的文旅产品与优质服务有机融合,文旅产业才能实现从单纯的“网红打卡地”向综合性“文旅目的地”的转变,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游客在“跟着电影遇见爱”的背景板前拍照 王雷 摄
“懂得追上最新的期待”。
文旅产业与人们的精神世界紧密相连,而人们的精神需求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就要求城市文旅必须持续创新,多出一些让游客眼前一亮的奇招,让游客由“要我来”变为“我要来”。
以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为例,青岛推出的“跟着电影去旅游”项目广受欢迎。游客们穿梭于《送你一朵小红花》中的太平山索道、《抓娃娃》中里院等影视取景地,在真实场景与银幕光影的交织中,深度感受城市魅力。青岛在“五一”假期接连上榜“酒店预订热门城市TOP10”“热门目的地TOP10”,成为众多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

“五一”假期,胶州市板桥新城推出“旅拍胶州”新场景
“懂得用好‘一盘棋’思维”。
文旅产业“量大面广”,囊括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涉及领域广、关联产业多。文旅产业的长远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有赖于良好的城市治理和完善的行业规范,有赖于城市全市一盘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消费环境,加大优质供给,提升接待能力,从而让主客共享、近悦远来。
“看山看水,其实是在看自己心底的倒影。”文旅发展的终极目标,并非让游客停留于“被宠爱的惊喜”,而是让每一次到访都成为点燃“值得再来”渴望的火种,让城市的街巷与山川,真正成为旅人精神世界里永不褪色的归途。
作者:张芝萌 青小南
来源|青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