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南平4月20日消息(记者罗晓英)四月,春色渐浓,新茶正嫩。黄岗山下,桐木溪畔,满眼尽是新绿,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

又到一年制茶忙,近日,记者深入武夷山国家公园桐木村,采访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山小种红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梁骏德。

待烘焙的茶叶(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梁骏德出生于武夷山桐木关的茶叶世家,自幼便在茶香中耳濡目染。15岁那年,他正式踏上了制茶之路,从此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茶园的悉心照料,到茶厂的精心制作,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用心去感受茶叶的生命历程。在传承传统中,坚守技艺。

传统制茶工艺,是梁骏德一生坚守的信仰。正山小种红茶的制作,工序繁杂且讲究,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心血。梁骏德对萎凋的时长、揉捻的力度、发酵的温度等细节都把控得精准入微,因为他深知,只有遵循传统,才能做出正山小种那独特的“松烟香、桂圆味”。

图为采摘回来的茶叶晾晒在木板上,为制茶工艺中的晾青工序(央广网记者罗晓英 摄)

“过红锅”是传统制茶工艺中的一道工序,曾经却因种种原因一度失传。

“’过红锅‘的目的就是要让茶叶中的酶迅速停止发酵,使茶叶的醇度和甜度得到提升,口感柔和、甘醇,香气浓郁。”梁骏德向记者介绍道。

为重现这道工序,无数个日夜,梁骏德守在茶厂,查阅古籍、请教老茶人,反复试验。当铁锅烧至近200摄氏度,他将发酵好的茶叶倒入锅中,赤手入锅快速翻炒。滚烫的锅底灼烧着他的双手,但他从未想过放弃。

终于,在2012年,“过红锅”工艺正式恢复成功,“过红锅”产品作为梁骏德的代表作,同金骏眉一起走向了市场。他想要让更多的人知道:既要创新,也要守望传统,正山小种才能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梁骏德与学徒梁添梦在制茶(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梁骏德不仅自己坚守传统制茶技艺,更致力于将其传承下去。他广收门徒,将自己的制茶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他常常教导学员们:“制茶是一门慢功夫,要用心去感受茶叶的变化,用双手去呵护每一片茶叶。传统技艺是我们的根,只有把根扎牢了,茶才能越做越好。”在他的悉心教导下,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制茶师茁壮成长,他们带着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热爱,投身到武夷山茶产业的发展中。

在梁骏德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茶农开始重视传统制茶工艺,注重茶叶的品质和口感。同时,随着“过红锅”等传统技艺的恢复和传承,正山小种红茶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吸引了众多茶商和游客前来。茶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让更多的茶农走上了致富之路。

茶烟袅袅,春芽秋花,周而复始。茶园中,厂房里,梁骏德忙碌的身影在其中穿梭。人与茶的故事,在山林间年复一年地续写……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