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畔,热浪翻滚。沉甸甸的红缨子高粱穗压弯了枝头,映红了天际。8月的贵州仁怀,万亩高粱田里,镰刀与汗水交织出一幅丰收画卷。

近日,爱农志愿者小路带着“消暑爱心包”,开始一段向粮农“送清凉”的旅程。
“以前几分地酿酒自家喝,现在万亩田宴请世界喝。”粮农孟凡进抹了把汗,笑着对小路说。这位“80后新农人”已与红缨子高粱相伴16年,从“回村种地为生计”到“带领乡亲共致富”,他见证了仁怀当地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转型。

免费供种、订单收购、技术下乡……茅台以“保护价”兜底,让农户吃下“定心丸”,为农户们撑起了一片天。“旱涝保收不是终点,咱要做进步的‘新农人’!”孟凡进将农技术语“翻译”成老乡听得懂的土话,成了乡亲们的“风向标”。
山地地形让贵州的高粱种植无法大规模机械化,却也因此保留了“手工劳作”的稀缺性。烈日下,孟凡进手把手教志愿者挥镰收割,镰刀削果皮的巧劲引得众人欢笑。“镰刀是工具,更是伙伴。”他弯腰拾起散落的高粱粒,“有人说掉几粒不算啥,可对粮农来说,每一粒都是土地的馈赠。”

这份敬畏延伸至每一寸土壤。菜叶还田、秸秆发酵、轮作休耕……“孟凡进”们用智慧践行“绿水青山”理念,“土地不是用来‘榨干’的,得为下一代留好地。”
8月的茅台红缨子高粱丰收季,在黔北能看到的,不仅是丰收的喜悦,还有粮农成为土地的主角、走向致富道路的信心。这背后,茅台像大山一样呵护,让赤水河沿岸满眼映红,遍地“黄金”。从“实行订单种植加保护价收购”到“带动20余万农户增收”,从“有机种植培训”到“秸秆综合利用探索”,在茅台酒的“第一生产车间”,粮农用双手书写着“大地情书”。

谢土地、谢耕夫、敬苍穹、敬匠心,是粮农与茅台共同的心跳与温度。一粒高粱替我们铭记住了:岁穗年丰,茅台敬农。

丰收
是土地的答卷
也是时代的温度
在茅台红缨子高粱丰收季里
我们看见
农耕文明与现代企业的交响——
这里有粮农“面朝红土背朝天”的坚韧
有企业“让农民站在舞台中央”的诚意
更有一粒高粱
从田间到舌尖的匠心之旅
岁穗年丰,敬天爱人
这或许正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