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沉淀老城岁月,一边怀抱山水景色,它建校70余载,深耕海洋教育,常教常新,如今已在全国树立科学教育海洋教育旗帜。它聚集优质教育资源,率先将大学教育融入高中课堂,形成项目式课题探索教育模式,为我市学子搭建丰富多元、优质前沿的学习平台。学校人文素养厚重、艺术成就享誉全国、海洋教育蓬勃发展。自办学以来,取得显著成果,拥有国家、省市级成果共计20余项。学校获得教育教学成果最高奖项——“指向创新素养培养的普通高中项目式教学实践与研究”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海洋教育课程代表中国在上合峰会教育论坛面向全世界发布;获评我市唯一一所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第30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山东赛区)金牌学校等荣誉。如今已经73岁的青岛三十九中(海大附中),已为岛城培育出了千千万万名拔尖人才,并在全球各个领域发光发热。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所蓝色海洋名校,倾听这所学校的育人轨迹。

校长尹逊朋

博士上课

实现高中和大学有效衔接

2010年,白晓歌博士毕业,凭借对海洋的热爱,对教师职业的向往,她应聘进入三十九中,成为中学海洋课程首位博士教师,致力于中学海洋特色教育。“中学海洋教育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一切都是新的,没有可以效仿的案例。”三十九中海洋教育研究室主任白晓歌与学校团队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海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为全国中学海洋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提供了基础和借鉴。她依据中学生学习特点和兴趣培养为基础,设计了实验室的功能定位,功能分区以及相关分区的专业仪器设置等建设方案,最终建立了适合中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海洋专业实验室。它们成为学生实验技能培训、课题研究以及海洋特色教育传播的重要基地。

“从2011年成立了第一个海洋科技班,我们就开始系统地进行海洋科学教育。”白晓歌告诉记者,学校实施“四个一”工程,而给学生进行海洋讲座的专家大概就有二百多位。同时,学校每年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地聘请多位优秀的博士硕士来一对一指导学生的课题研究,而且学校也有专门的海洋实验室。“我们实际上是把大学那种课题研究的培养方式优化转入了高中,实现高中和大学的有效衔接,在其中学生可以收获很多。”

白晓歌说,三十九中的海洋教育并不是面向个别孩子进行的,大部分海洋科技班的学生都是可以参加海洋的课题研究的。借助研究性学习,学校将海洋作为一个点普及到所有孩子,学生通过实践的过程,在玩的基础上实现研究性的学习。“我们在这方面的培养并不是说让孩子未来一定要做海洋方面的工作,通过课题研究,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来说,如果特别热爱海洋,学生可能就会将其作为自己生涯规划中的一部分。”白晓歌告诉记者,三十九中现在更注重学科教育和海洋教育的融合,通过海洋教育这一个点,让孩子们去做各种各样的课题,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我觉得现在的高考有很多设置情景的命题,这与我们的项目式教学联系非常紧密。”白晓歌表示,要把核心素养进行具化。

2014级海洋班同学正在做通过DNA条形码的扩增及检测来鉴定三种海洋贝类的实验。

扎实文化课

助力学子成就自我

2019年,一首《钢铁洪流》进行曲以铿锵有力、雄伟激昂的节奏和旋律震惊了全球音乐界。而创作这首进行曲的,就是青岛三十九中毕业生——李旭昊。如今,他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创作室的成员,还创作了《领航中国》等优秀作品,他的音乐才华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了学生们心中的榜样。

“李旭昊的目标非常明确,从初二时,他就坚定地表示要走专业道路,立志要考作曲。”对于从事艺术的人来说,文化功底至关重要,班主任刘翠告诉记者,要想走得长远,必须具备扎实的文化课基础。李旭昊以出色的文化课成绩考入了三十九中实验班,为艺术之路奠定坚实基础。刘翠介绍:“他不仅在文化课学习上表现出色,还能很好地平衡专业课与文化课的学习。他紧跟老师的上课节奏,抓住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同时也充分利用专业学习的时间,合理分配精力。”正是凭借着这种自主学习和平衡能力,李旭昊在文化课和专业课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并在2014年被评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唯一优秀毕业生,保送硕士研究生。

如今,在青岛三十九中,像李旭昊这样的学生有很多。2021年至今,校长尹逊朋来到学校后,开始提倡高效深度学习,一场基于三十九中学情的深度教学变革探索,为学生们打造了真正能够安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的高效课堂。四年时间里,通过外在形式的约束和引导,学生内在的学习更加深层、深入、深刻。可以说,三十九中近几年在各大重点考试中的优异成绩,就是对这场变革最真实的肯定。与此同时,学校还倡导自习课“零说话、零走动、零抬头”的三个零要求,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曾在一段时间内,校长、干部连续盯了一个月的晚自习,使学生们逐步养成了好习惯。愈发纯正的班风、学风让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学生从中尝到甜头,大家的配合度也越来越高。

培育拔尖人才

海洋科技班的成长密码

深入这所蓝色海洋名校,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脱颖而出,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各自的领域里熠熠生辉。2014届学生程思达,如今正在比利时攻读古建筑保护高级硕士。他感慨道:“海洋科技班创新、活跃、多元的环境提高了我的综合能力,海洋科技班提供的机遇也深刻影响了我毕业后的规划发展。”同样来自2014届的学生张蓓夏,大学期间积极参加科学实践活动,完成课题并申请国家专利,毕业后计划赴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她表示:“海洋创新教育最大的影响是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培养了我对科研的兴趣。”

学校海洋科技班学子们有着鲜明的特质。他们高度重视课堂学习,课堂效率高,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思维活跃且表达能力强。同时,海洋科技班学子的课外辅导参与度较低,他们更倾向于依靠自主学习和课堂所学来提升自己。他们善于利用小组合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通过整理和共享学科知识,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在实验和课题研究中,他们亲身体验科研流程,自主学习能力显著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此外,小组合作中不同性格的学生相互补充,共同进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青岛三十九中海洋科技班凭借其优秀学子,成为教育领域的一颗耀眼明珠。在这里,学子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卓越的思维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海洋科技班也将继续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拔尖人才。

/ 新闻延伸 /

以海育人 开辟科学教育新赛道

自2011年成立“海洋创新人才培养班”以来,青岛三十九中通过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四个一”工程,充分激发学生关注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理想信念,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为学生全面发展注入了动力。自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学校积极落实青岛市“推进蓝色海洋教育实验”的精神,深入研究海洋特色教育的开发和实施,成为青岛市教育局首批蓝色海洋教育特色实验先行先试学校,同时被授予全国首个“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基地”的荣誉称号。

去年,学校开辟了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新赛道。校长尹逊朋在中国教育学会第四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上做主旨发言时表示,学校充分挖掘优质科学教育资源,自2003年起一直致力于中学科学教育。学校成果《在培养海洋意识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中学科学素养的实践研究》和《指向创新素养培育的普通高中项目式教学实践与研究》连续两次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两次获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尹逊朋校长围绕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展开特色科学教育、学生课题研究常态化、国家课程项目式教学、课堂教学引入社会性科学议题等教学改革讨论。

王成平作为青岛三十九中两届海洋科技班的班主任,见证了学校在海洋育人领域所做的努力与付出。多年来,青岛三十九中每周一次海洋专家讲座、每月一次海洋科学实践、每学期一项海洋研学课题以及每学年一次海上科考实践,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海洋研究和实践中,充分激发了学生关注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理想信念,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借助海洋教育的实施,青岛三十九中每年有数量可观的学子升入涉海高等学府。近年来,学校作为青岛市中小学海洋教育集团核心校,深化与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驻青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设立奖学金、联合育人等举措,为学生全面发展注入了驱动力。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钟尚蕾 实习记者 李佳乐 周欣厚 校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