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冈鹅、牛肉丸、罗非鱼等广东美食爆款凭实力“出圈”,吸引大批来自全球的采购商驻足点赞;采购经理举着现场刚发布不久的《2025荔枝采购导图》,旋即找到厂区代表谈合作、下订单……这极具烟火气的火爆一幕发生在广东东莞。


4月18日至20日,第九届中国国际食品及配料博览会、第三届中国国际预制菜产业博览会与第十四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以下简称“三博会”)在东莞举行。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在现场观察到,在当前美国发起的关税战冲击下,中国预制菜产业正以“系统战”思维重构全球饮食版图,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市场。




一只鹅的出海启示




一场由美国特朗普政府发动的关税霸凌为世界经济笼上了一层阴霾,农业领域也遭受影响。对全球市场消费者和中国特色农产品来说,各有一个关键问题亟需解答:还能吃什么?怎么卖出去?


幸好,一只来自广东的鹅,正告诉大家答案。



4月19日的2025食博会·预博会和农博会上,作为广东“四大名鹅”之首的马冈鹅站到了“C位”:


一是开专场:通过一场全产业链招商推介会,加快从养殖到加工、从品牌到物流的全链条整合升级。


二是签大单:与中国港澳地区、印尼市场一口气签下了8000万元人民币订单,进一步加快“出海”步伐。


广东马冈鹅之所以获得明星般的关注,绝不仅是因为自身品质优良,更在于所打造的“广东特色农产品出海新范式”:以文化为纽带,中华美食魅力赋能产业;以标准为基石,构建养殖加工规范引领发展;以模式为支撑,创新“海外共享工厂”合作形式,实现一站式、全方位、全链条出海。


这正是广东特色农产品突围“关税风暴”的一个缩影:


凭借预制菜产业先发优势和雄厚基础,不断深化一、二、三产融合,打造新的农业产业体系,让特色农产品以全新形态、更高价值走入市场,这正是底气所在;坚持将市场挺在产业前面,立足国内超大市场规模优势,深挖全球食品市场潜能,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市场体系,这正是信心所在。


博览会上,“政产学研金”各方也纷纷表示,将进一步为农食产业出海“架桥”“造船”“导航”。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也将以广东预制菜出海澳新案例为样本,升级“媒体+”赋能体系。




新中餐全球布局



“2024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逆势增长,进口规模稳居全球首位,水果、蔬菜、水产品等优质农产品漂洋过海,成为国际市场的中国名片,而大湾区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始终是农食产业的弄潮儿,预制菜更是一马当先,连续三年领跑全国产业指数,成功登陆英国、韩国、新加坡等国际市场。”在4月19日举办的“预制出海·味揽全球——2025预制菜出海研讨交流活动”中,农业农村部贸易促进中心副主任刘武兵如是说。



近年来,广东推动“农业+工业”的深度融合,打通从田间到车间、从原料到产品的关键环节。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方伟喜介绍,广东率全国之先创新了预制菜产业政策,创设产业园区,编制标准体系,设立研究院开办研究项目,还通过举办国际博览会设立产业基金,联合行业发布百强榜等方式,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广东预制菜为何能“独领风骚”,打开国际市场?这背后,是广东预制菜产业深植的开放合作基因。而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的当下,预制菜产业正面临着逆风扬帆的关键时刻。广东深谙,带着“世界地图”作战,用生态整合替代零和博弈,才能破解关税困局。



预制菜供应链该如何布局?



纵观全球,2024年北美预制菜市场达2800亿美元,欧洲2200亿美元,亚洲地区3000亿美元,其他国家和地区1000亿美元。其中,中国从2019年的2000亿元人民币预制菜规模到2024年增至6000亿元人民币,复合增长率达到25%,可谓是全球预制菜的增长引擎。2024年中国预制菜出口金额达1732亿元人民币,占农产品出口额的27%,发展潜力巨大。


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副会长武力分析,2024年中国有1566万家中餐企业,从业人员不到4000万人,如果实现中餐出海必须打开思路、打开格局,要和大的流通渠道进行合作,不断让中餐的品质优势、价格优势、运输优势、冷链优势得到释放,才能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中国的机器人、新能源正在创造奇迹,我希望广东成为中国供应链系统中、中国预制菜系统走向海外的一个传奇。”



广东作为预制菜的策源地,近年来,一批批广东农食企业以及预制菜产业链相关企业纷纷提前布局,进入收获期。


此次“三博会”出海活动举行的签约活动中,5组国际合作协议落地,涵盖县域海外仓建设、国际展会合作、特色产品出口等领域,包括新西兰越商会与惠州恒裕光电、金达新材料两家企业共建博罗县域海外仓项目;东莞预制菜协会与马来西亚国际食品展组委会达成第24届展会战略合作。




技术、资本、文化重构出海新路径



2025年被称为餐饮供应链出海元年,包括预制菜在内的新中餐可以选择哪里作为出海“第一站”?


新加坡全球食材供应链联盟副秘书长、新加坡经济管理学院顾问、新加坡 First Taste 公司总经理周鹏邦认为,预制菜是国际供应链的一环,而预制菜不出海则意味着失去国际商机。中国预制菜企业要有国际化发展的战略规划与布局,包括做好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与创新,东南亚是中国预制菜产业链企业出海的理想目的地。


越南商会执行会长吴焕彬认为,越南市场是有着巨大潜力的“舌尖上的蓝海”。如今的越南,1亿人口中35岁以下的人占比达56%,连续8年GDP超过5%,机遇无限。而要在越南市场找准产品定位,则需要紧抓需求、成本、文化三大要素。吴焕彬以越南荔枝为例,越南荔枝每年产量达35万吨,但是深加工能力不足,他建议中国企业可以考虑以越南为原料产地直接深加工作为落地方式。



中东市场的消费潜力也不容小觑。海国图智研究院院长陈定定认为, 中东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高端市场,新中餐企业需要中国智慧农业技术、中国文化和供应链“三轮驱动”,推动产业从产品认证、产品创新、科技合作到品牌聚智。未来8~10年,中国农业相关制造企业需要花大力气在品牌塑造上。



当前,预制菜出海已进入“系统战”阶段,单点突破难以生存。


这在东莞市预制菜产业协会秘书长王东分享的《中国食品工业与美国加州资源整合的共享工厂模式》案例中得以验证。“加州共享工厂”模式是指加州合作方提供厂房设施,利用当地丰富农产品资源为生产提供基础,同时提供销售渠道;而中国食品企业可以提供全自动化生产线以及技术工艺分享。这种“设备+工艺”打包出海,可以实现双方优势互补。



在当前环境下,充足的现金流对企业渡过难关是最大的底气。以中国农业银行东莞分行为例,围绕饮食行业和上下游企业,该行首推普惠贷款,企业可以在线上办理,一般3~5天可以申请到资金,甚至1~2天就可以落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东莞已投放普惠贷款数十亿元。


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餐饮的终极战场在消费者心智。以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为例,其聚焦预制菜等特色新产业开展了系列行动。如策划“农经全球眼”和“链上预制菜”等专题报道,向世界讲述中国农食品牌故事;组织预制菜企业走进澳新市场、巴黎奥运会及马来西亚国际食品展,助力企业开辟更广阔的市场。



预制菜出海的本质就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全球叙事。广东中荔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耀华直言,“中国荔枝在全世界占了70%份额,我觉得这是独一无二的能代表中国的非常重要的产品。我们在做品牌推广时,正是利用了中国高品质荔枝加中荔品牌再加中荔形象IP共同塑造,推广非常有效,很多国家都非常接受。塑造品牌形象、讲好品牌故事也增强了我们的产品附加值”。




南方财经“预制菜出海”课题组:荷焱 李振 郑嘉琪 张梦琦 庞诗隽 倪纷纷 黄雯愉 冯莹 向怡殳



SFC

本期编辑 刘雪莹